下载APP
同济学子回顾2020 | 记得每一个你我的坚守!记得每一个瞬间的感动!
同济大学 2020年12月18日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回顾2020,我们永远记得那触动人心的一幕幕。

 

我们记得,那些和时间赛跑的建筑工人。

 

我们记得,那些不眠不休的医护人员。

 

我们记得,那些随时听候调遣的人民子弟兵。

 

我们更记得,那些自觉“宅家”的、那些募捐物资的、那些坚守岗位的……

 

我们记得记得每一个你我的坚守!记得每一个瞬间的感动!

 

回顾2020,同济学子写下他们的坚守和感动。

 

那一双双动人的双眸

 

万燕文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2019级硕士研究生

 

再次回到上海,已经是九个月之后了。似乎一切都没有不同,如果不去理会人们脸上的口罩,自觉伸向测温仪器的手,和一遍遍提醒出示健康码的广播。

 

今天的阳光和那天一样好。走的那天,疫情还没有爆发,机场还是一片嘈杂,人都是生动的。疫情之后,我们不再能看到彼此的表情,也难再听到彼此的声音,气氛是压抑的,仿佛人们眼中只有一个目的地,他们直直地朝它走去,中途不做停留。

 

真叫人喘不过气来。

 

正走着神,没留意脚边的行李箱,重心一个不稳,身体往前倾,便要摔在地上,只好认命地闭上眼,下一秒却感觉旁边一只有力的手将身体拽起。下意识往力量的源头看去,只见在口罩上方,是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温暖,和善,似春风拂面。我连忙向他道了谢,他没多说什么,只是微笑着点头示意,又立刻加快了步伐往前走。

 

而我却放缓了脚步,想细细观察——哪怕看不见那一张张口罩后的面容,我们却能与那一双双平凡而又动人的眼眸相望。

 

“同济大学到了。”听着熟悉的播报声,拖着行李箱的手一滞,心下竟生出一番“近乡情怯”之感。在家近半年的健康状况打卡,一个学期的网课,辅导员班委时不时的问候……我们仿佛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只能隔着一块薄薄的屏幕,与其他人发生关联,直到近期疫情有所好转,才开始走出家门,回到现实世界。

 

进校手续无疑是有些繁琐的。我到校的时间已经有些晚了,校门口只剩几位穿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发现有学生要进校,他们忙从座位上起来,来为我做简单的消毒,说明要准备的材料。一切都处理好后,还叮嘱我要好好休息,注意防疫。我蓦然抬起头来,对上了一众目光,那双双温和的眼睛正无声地向我诉说着:欢迎回来。

 

如释重负的,我感觉到自己口罩后的嘴巴咧开,就连眼睛都笑弯了。

 

这是一场全人类的巨大灾难。灾难后,漠视、无情……都是可能出现的。每个人都可能因此步履匆匆,赶往自己的终点。可是。

 

可是,我见过那些眼睛,那些动人的眼睛,它们在说:我们都在。

 

一个苏州吃货的2020

 

李翌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级硕士研究生

 

 

我清楚地记得1月19日,那是疫情爆发前我在饭店吃的最后一顿饭,因为过后没几天就爆发新冠疫情,苏州加紧了防疫措施。那顿吃的是松鹤楼,作为家里提前的年夜饭。当天厨师发挥得不好,以至于在之后的四个多月里我一直在后悔那晚没有再补一顿烧烤作为夜宵。

 

到了真正该吃年夜饭的时候,所有的饭店、商场都已经关门了。准备过年加班大赚一笔的人们都回不了家,饭店提前准备的菜也没法上桌,只能慢慢烂掉。当时出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现象:出小区要凭每天新发的出入证,出入证每户人家只有一张;菜场限时开放、想进菜场必须通过一个特定的入口,出示健康码、测体温、消毒,菜因为很难从外地运进城,数量和品种都少,价格却很高;一些买菜app红火起来,原单位歇业但仍有房贷房租要还的人们纷纷注册成为外卖员,为限行的居民送菜;货架上的零食被买空了,这时候还留在货架上的,一定是公认特别难吃的口味,于是我默默记下了它们的名字;一些便利店、茶馆、棋牌室纷纷改成了小菜场,而在大饭店门口,厨师和经理在外面叫卖、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处理为过年囤积的蔬菜和半成品菜。出门大采购时看到这些情景,心里五味杂陈。本来欢欢喜喜准备着过年,疫情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让我们看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然而人却有着自己的韧劲,虽然艰难,但还是顽强地抗争着,在抗争中作为一个集体互相帮扶,心手相牵。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1269252.png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1388002.png

 

事实证明严格的防疫措施起了效果,一些行业也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复苏,中小学也分批次开学了,大学生开学却是遥遥无期。在这段时间里,我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懒鬼也学会了做菜,发现自己做的还不错。因为我妈是中学的校医,每天五六点就要到学校去喷洒消毒液、照紫外线灯,然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目镜站在校门口给每一个学生测温。虽然天很冷,她的衣服还是被汗水浸湿了。我远远地看过她,穿得就像是宇航员。我不禁又想到那些自愿支援武汉的苏州医护人员,那些留在苏州承担医疗任务的医护人员,那些奋斗在学校、街道、社区的基层医护人员……他们都非常伟大。不光他们,走街串巷的外卖员、起草贪黑的菜农、挨家挨户发放防护用品的社区工作人员,乃至遵守疫情防控准则、自觉居家隔离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中国人民汇聚成一股勠力同心抗击疫情的社会合力,为防控工作有力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我们把它叫做“人民战疫”。

 

在这次“人民战疫”中,我得到了一个纪念品——“口罩猫”。原型是一个市民因为担心宠物的健康,为爱猫戴上了口罩而流传于网络的图片。一个日本的模型师将它做成了公仔,授权中国厂商生产,在日本、中国两地销售得的全部收入与中日网友的捐款全部捐赠武汉。这只猫咪不仅反映了中国市民对防疫措施的重视,也饱含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2129131.png

 

疫情稳定后我在外面吃的第一顿饭是在6月22日,吃了魂牵梦萦半年多的烤肉。那时候商场里、大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生产、经营、娱乐等行业也逐渐恢复。为了促进餐饮业复苏,苏州各地开始了“夜市经济”、“摆摊热潮”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奋斗下,在海外同胞、国际友人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逐渐回到正轨。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2265022.png

 

那顿烤肉味道不是很好,因为他们店里最好的厨师留在了家乡。但是,全民抗疫这半年来我对烧烤的思念、我们全国人民携手走过的日子成为了它最好的调味料。在烤肉入口的一瞬,过去的全部生活、那些焦虑不安、那些回忆与感动全部在口腔中绽放。后来我去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美味佳肴,但是,疫情后的第一顿烤肉和它所代表的一切将永远是我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的武汉疫情日记

 

杨毅杰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2019级硕士研究生

 

1月15日,上海,08:00

 

放假,家人电话告知武汉已经发生疫情了,要不就待在上海别回家了,我不以为然,还是搭上了回武汉的高铁。

 

1月23日,武汉,07:30

 

熟睡中的我被父母拍醒,“起床收拾东西,武汉要封城了!”家人在慌乱中联系其他省市的亲戚,询问是否肯收留身处疫情中心的我们。离开武汉无疑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经过一家人长时间的争论和收到武汉四处堵车的消息后,我们一致决定:坚守武汉!

 

1月23日,武汉,21:00

 

可能是着凉,也可能是焦虑,更可能是感染了新冠,我发烧了。确认我发烧的瞬间,整家人都懵了:武汉短时间内不可能做核酸检测,家里也没有充足的感冒药。但如果是普通流感去医院感染了新冠会得不偿失,我们还是决定靠抵抗力熬过这一关。

 

1月24日,武汉,20:00

 

这无疑是我此生最特殊的一个春节,因为家里食物紧缺,年夜饭也比较朴素。一家人听着春晚白岩松领衔的朗诵,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1月26日,武汉,08:00

 

家里没药了,街道上早已空无一人,母亲戴着家里仅剩的几个口罩开车出门找还开着的药房,跑了很多家后终于买到几盒感冒药和退烧药。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3098000.jpg

 

2月1日,武汉,07:00

 

终于退烧了,期间接到过很多来自学校老师们的慰问电话。但是家里剩余的食物不多了,也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新鲜的肉了,一家人焦虑地等待政府的救援,不敢出家门。

 

2月10日,武汉,12:00

 

援鄂医疗队陆续抵达,也能小区团购到一些新鲜蔬菜和爱心肉了,疫情正在被慢慢控制,我们一家也对抗击疫情更加有信心了。

 

2月18日,武汉,18:00

 

生日。家人为了给我买个生日蛋糕联系到了一家面包店,再在小区组织团购到了可以配送的金额。蛋糕虽然不大却格外得甜,生日不仅特别而且永远难忘。

 

3月3日,武汉,10:00

 

学校组织开始网课的第一天。时隔数月终于听到老师和同学们亲切的声音,生活也逐渐变得有趣了。

 

5月17日,武汉,09:00

 

武汉全民核酸检测,也是我第一次出门。社会逐渐开始正常运转,外面早已恢复了生气,这次核酸检测能发现并隔离所有无症状感染者,让百姓们更加安心。

 

9月12日,上海,15:00

 

从武汉回上海准备开学,一路上我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服装备齐全,来到上海发现已经没什么人戴口罩了,不由得感叹中国对疫情控制的成功和人们心中的安全感。

 

12月7日,上海,13:00

 

感觉疫情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虽然时不时会爆发几例,但相信当地医疗机构定会以最高的效率解决。由衷感谢国家对武汉疫情的重视,感谢党对武汉的不放弃,也感谢全国各地对湖北的援助。每每在新闻上看到其他对疫情控制不够好的国家的患者人数,不禁感叹祖国实力的强大,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要在细节上做好防护,为抗疫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从“社恐”到“社交之王”

 

朱迎月 人文学院 2019级硕士研究生

 

2020年于我最有趣的事大抵是,我成了朋友眼中的“社交之王”。

 

刚入12月的时候,朋友们就迫不及待地要确认跨年的娱乐活动,商量着组团去哪里玩,要怎么跟我们的2020隆重地说再见。规划很美好,但玩桌游的人总是缺几个,小A在群里问“谁朋友圈人多啊!赶紧发个广告!”小B说:“找小Z啊!社交之王!”

 

我就是那个小Z。看到“社交之王”几个字的时候,我在屏幕前愣了几秒,甚至有点犹疑,这个群是不是还有某位跟我同姓的同学。可惜没有,“有人@你”清楚地向我宣告了我在朋友心中的新定位。

 

说来奇怪,那一瞬间我想起疫情困在家里的那几个月,想起被迫隔绝了社交、每天窝在家里学习、上网课、做运动的自己,想起我4月的朋友圈,彼时的我还在感叹“长期居家对于社恐患者真的太友好了……”,12月的我却成为了新晋“社交之王”,这实在有些滑稽。

 

许是疫情吞噬了大半年的朋友往来时间,今年的跨年朋友们的热情格外高涨,似乎大家都一瞬间懂得了时间珍贵,朋友难得的道理。在2020年之前,时间内在于我们的生命轨迹之中,我们自由选择向哪里走、怎么走,时间是我们个人生命选择的见证者。2020年却成为一个破坏者,时间好似厌倦了人一般,将我们从它的阵地驱逐开,我们眼看时间流逝,自己却无法随之前进。2020年之前,我们主动“浪费”时间,2020年,我们被迫“虚度”时间。

 

或许正是2020年太糟糕了,没有人想要再来一遍,所以大家都那么期待这一年完完全全过去。但2020年又太难忘了,它以强势的姿态侵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迫使我们习惯于新的生存方式,我们在危机中改变、收获新的成长,而我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生活总归是教会了我两件事:一、个体的生命脆弱却不堪一击,但能融入群体的个体力量却能做到伟大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一起去面对和努力的;二、微小的坚持能铸就巨大的能量,抗疫如此,与人交往也是,每天勇敢一点点,也许朋友最后就会多一些。好在,“疫情隔离”的生活没有让我牺牲社会关系、工作、友谊,反而成为了我在新生活中成长的契机,这无疑使我相信,后疫情时代,阿甘本之思也将会有新回应。

 

回想起2018年冬天的时候,我还会在北京的地铁站里莫名其妙地流眼泪,去回龙观医院看了医生开了药。那会儿有个玩笑说,“抑郁、社恐、焦虑”当代青年必备三大心理问题。三分调侃,三分漫不经心,我听了蹙眉摇头,以玩笑调侃容易,以经历倾诉却难。美好生活上的“霉斑”需要被认真对待,毕竟只要温暖潮湿的温床在,“霉斑”即便去除也会再现。如今,“新冠”也成为了“霉斑”,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长期防控对象,成为一个时代的人共同面对的问题,人终要抱着好的希望,认真对待,才会让阳光长期照进生活,“霉斑”轻易不见。

 

 2020的“宅家”生活

 

吴柳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0级硕士研究生

 

2020年农历新年前,攒了点钱,和朋友一起计划了一次期待已久的重庆旅行。在乌压压的人群中随着春运大军一起往西,在湖北宜昌转了车,到了重庆。本以为是一场平常的旅行,但在载满游客的重庆的过江索道上,看到了钟南山院士说新冠肺炎人传人的消息。

 

第二天早晨再到药店,已经买不到口罩了。当时还以为只是一场比较严重的流感,但是随着全国各地确诊人数的上升,一种超出“流感”的焦虑忽然在心里泼洒开来。朋友的妈妈给我们拿来几个口罩,让我们在进入机场就戴上,不要拿下,更不要用手触碰眼睛,到家之后立马洗手,就这样在千叮咛万嘱咐中,上了回杭州的飞机。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4373217.jpg

在机场候机

 

回到杭州的第二天,我竟然“不争气”地发烧了。一边心里嘀咕着“不会被传染了吧?”一边和妈妈一人戴着一个n95口罩赶到了发热门诊。医院的氛围比平时紧张了许多,经过临时检疫点,一次又一次的体温枪划过眼前,我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在医院还收到了辅导员的电话,他得知我途经湖北,让我注意自己的身体,及时上报情况。拍了CT验了血,没有什么异常,也就回家了。体温也渐渐恢复正常,妈妈开玩笑地说我是被自己吓发烧的。

 

不多时,社区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通知我从外地回杭州的居民都得居家隔离,叮嘱我在家尽量不要和家人面对面讲话,更是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我的关系,爸妈也暂时不去上班,避免造成隐患。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4558742.jpg

楼道里的居家隔离提示

 

随后的一些天里,盯着新闻里指数型增长的确诊人数,一天多次的测量体温,焦虑、担心,那份过分担心着“感染”的心情让生活都变得仿佛有些麻木。倒是社区工作人员时不时问我家里缺不缺东西,提醒我多穿点衣服……句句叮嘱给这个有些灰蒙的冬天带去了些许暖意。爸妈、朋友们的宽慰,也让我悬着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各地的复工时间陆续延长了,我也开始渐渐适应了这突如其来的“慢生活”。睡到自然醒,窝在房间里读着以前来不及读的书,看以前没时间看的电影,期待着疫情早日好转,成为了我生活的主旋律。偶尔,我也会跟着视频做做运动,或者学学做菜,卤鸡爪、香辣梭子蟹、烤肉、红烧鱼,还做了微博上流行的电饭煲蛋糕、蛋包饺子和薯片鸡翅……阴差阳错地从一个厨房小白成长为了“中华小当家”。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5204146.jpg

“宅家”期间的做饭尝试

 

但有时望着窗外空荡的马路和按了暂停键的城市,我清楚地意识到,和我安静的“宅家”生活不同,很多人仍然忙碌着:逆风前行站在一线的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抗疫点的志愿者,组织物资配送的社区工作人员,在世界各地筹集口罩的海外同胞……大家在不同地方做着不同的事,但我知道,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我们心中的“抗疫胜利”而努力!

   

回望2020,同济武汉伢在“云端”中的毕业季

 

余翼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17级硕士研究生

 

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成功地阻止了新冠肺炎的肆虐,迅速地实现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于我而言,2020年是一个存在于“云端”的毕业季,它是如此与众不同,又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疫情拉开了大家之间的距离,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却让我倍感温暖。

 

当2020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当人们正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接下来的计划。随着中央一声令下,武汉迅速开启了“封城”行动,全国各地也纷纷积极响应,以阻止疫情的更大规模扩散。彼时我刚结束19年秋季学期“同济大学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交换生”项目,由瑞士飞抵国内,家在武汉而不能归,只能向学校申请暂住宿舍。在14天隔离期的那段日子里,校领导和老师还专门组织了视频慰问会,一根细细的网线缩短了学校和广大湖北学子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怀。疫情之下的冬季虽然格外寒冷,我们的内心却十分温暖。

 

随着春天的到来,疫情逐渐得到了控制,全国人民都长吁了一口气。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里,我经历了线上求职、线上面试、线上论文答辩、线上毕业典礼,连毕业照也都是以云合影形式来呈现的。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这一系列流程都是在云端完成的,几乎没有影响我的毕业进程。这让我由衷地感慨,疫情虽然使大家分隔各地,但是却提升了大家对线上办公的认可度,同时也肯定了中国这些年科技发展的成果。

 

现如今我已经参加工作,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在全球其他国家仍然苦苦与疫情做斗争时,中国人民早已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经济也回归了常态化发展,在科学探索方面,近期更是接连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探测器。中国能够达到现在这种状态,这与奋战一线的“逆行者”们、与昼夜工作的防疫工作者们、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晃眼间,2021年将至。回望2020,大好局面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6030979.png

 

 

 

那些家在湖北的同济人们

 

严熊白雪 软件学院 19级硕士研究生

 

2020年,转眼就到了尾声,这一年的时光被疫情一切两断,忙碌却充满希望的一月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宅家生活。

 

我的家乡鄂州,是全国最小的地级市,只有107万人口,也是距离武汉最近的城市之一。疫情爆发后的二月初,校领导对湖北师生进行视频慰问时,我作为学生代表分享了动态近况,并对学校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们都很关心湖北的情况,在最初医院医疗物资比较吃紧的时候,同学们还帮我找到了可以募集物资的通道,很多平台推出面对湖北的优惠或者物资,大家也会及时分享给我。老师和朋友们那时的帮助,让我度过封闭初期的恐慌。

 

/images/article/202012102316402572.jpg

 

“互相鼓励,分享生活,这一刻上海、湖北连在了一起,万家灯火相伴,我们不孤单。”这是在二月底,我作为身处湖北的上海高校学生代表,为动感101节目录制的一期声音日记,讲述了抗疫期间的点滴故事。虽然我和家人没有走亲访友,但收到的情谊与祝福却没有减少。由于当时鄂州的疫情比较严重,我的父亲作为党员报名担任志愿者,被派往别的社区,在有确诊病患的楼栋下值守,每天步行半个小时上岗,帮助楼栋里的住户采购、送菜、拿快递,劝说他们不出门。这样值守的工作,每天一干就是八个小时,雨雪天也不误。

 

在家半年的时间,虽然人不在学校,但我的学习生活,却通过网络与同济紧紧相连。线上课程、文体活动也搬到线上,场场直播都能看到同济的点点滴:樱花开了,樱花谢了,美食来了,青团开始做了……我们的心,一直没有离开同济。我们有千人大群,有临时党支部、团支部……

 

我们在湖北的同济人,经此一疫,才真正懂得了,万家灯火有你相伴。我们已经携手走过上一个冬季,我们已经是一个集体,在未来,即使身处各处,我们心中也永远不忘家乡湖北与同济!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