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立足西部,兰大科研交上了这些答卷!
兰州大学 2020年09月07日

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始终以“科研引领学科发展,科研提升办学水平,科研服务社会进步”为理念。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脱贫攻坚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按照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扩大高校自主权,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一、科研经费大幅增长

 

2014-2019年,学校累计到账经费27.8亿元,年度到账经费总额由32720.9万元增长至72335.14万元,增幅达39614.24万元,2019年较2014年相比增加121.07%。其中,自然科学类单位六年间的累计到账经费达25.2亿元。

 

二、项目层次稳步提升

 

(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批情况

2014-2019年我校获批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累计45项,立项经费共计27306万元。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4项,国合专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3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专题3项,其他项目3项。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情况

2014-2019年间,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达1105项,资助经费累计达78700.403万元。其中,重大重点级别项目38项,资助经费总额14809.75万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累计获批6项,资助经费总额2350万元;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累计获批15项,资助经费总额1920万元。

 

(三)省部级项目获批情况

2014-2019年,获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共计504项,项目总经费累计4128万元。其中,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7项,资助经费共计2960万元;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44项,资助经费累计850万元。获批甘肃省、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措施经费2750万元。获批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1377万元。获批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科目(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1项,经费500万元。获批立项甘肃省“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项目52项,立项经费104万元。

 

(四)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及其他项目

2014-2019年,我校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共计25951万元,资助项目2662项。获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累计502项,资助经费达10849.59万元。

 

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

 

(一)高水平科研成果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7479211.jpg

陈发虎院士在野外考古现场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8073056.jpg

陈发虎院士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研究成果入选《Science》杂志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8300811.jpg

陈发虎院士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研究成果入选美国《Archaeology》杂志2019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8433871.jpg

陈发虎院士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研究成果入选美国《Science News》杂志2019年度“十大新闻”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8547339.jpg

多肽药物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9166882.jpg

多肽药物研究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9280835.jpg

亚氨茋生产工艺与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前组织谋划,注重宣传,强化管理服务,2014-2019年,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一项专利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2项,其中一等奖21项;何梁何利奖等其他奖项8项。我校教师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农业革新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两项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先后两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二)专利和标准情况

近年来,我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14-2019年,累计申请专利1192件,其中国际专利8件,发明专利867件,实用新型专利316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累计授权专利1118件,其中国际专利5件,国家发明专利570件,实用新型专利540件,年度授权专利连续五年超过150件。申请软件著作权累计133件,获授权软件著作权累计134件。

 

(三)成果转化形势喜人

学校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各学院成果转化主动性增强,尤其是最近两年,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均大幅提升。2014-2019年,我校成功转化科技成果累计68项,转化金额累计达9215.2万元。其中2018年和2019年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激增,2019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6项,转化金额8818万元,较2018年及之前的十年总和增长近10倍,较2018年增长4351.29%;2018年完成8项成果转化,转化金额为198.1万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近8倍。2019年,我校成功完成有史以来最大成交额的科技成果转化,即方泉教授多肽药物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3300万元加上新药销售前五年每年按销售额3%提成,后期每年按销售额2%进行提成,实现千万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零的突破。

 

四、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2014-2019年,我校自然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进展良好,基地建设体系日趋完善,六年间新增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78个,其中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研究基地61个。至此,自然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达108个。

 

(二)野外台站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images/article/202009071609527434.jpg

2019年7月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郭志伟调研考察中心和甘南草原站工作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0073611.jpg

2020年1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调研考察中心工作

 

2016年,学校立足西部特色,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在高校率先成立了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简称中心),统一对学校野外站和野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进行管理与建设。三年来,中心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一体、一网、一平台”框架体系,即野外台站综合体、“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科学观测研究网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支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0233988.jpg

兰州大学野外站分布图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0335540.jpg

“一带一路”观测网示意图

 

截至目前,学校现有野外站21个,于2017年实现了15个野外站观测数据实时在线传输功能;2018年,学校8个野外站入选甘肃省首批14个野外站建设序列,实现我校省级野外站“零”突破;2019年,学校2个野外站入选教育部首批野外站建设序列,获批甘肃省野外站建设经费400万,实现了我校部级野外站“零”突破。

 

(三)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建设体系不断完善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0494983.jpg

2019年7月30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兰州大学地表与冰雪粉尘考察队完成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的野外考察工作

 

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国家、发展区域、振兴自己”为目标,落实“三个主动”工作思想,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特色,围绕科学前沿、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先后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科学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国家核产业研究院、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五、加强人才团队培养

 

2014-2019年,我校人才团队培养成效明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5人。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获滚动支持。大气科学学院田文寿教授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资源环境学院聂军胜教授、化学化工学院张浩力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秦勇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熊有才教授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积极拓展合作渠道

学校领导带队,积极加强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装备发展部等联系,汇报我校基本情况,寻求科研指导与帮助。2018年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发文,“十三五”期间新增兰州大学等为共建高校。与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中核龙瑞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核科学技术领域先进技术研究和发展。

 

积极组织谋划构建多层次校地校企合作体系。完善技术转移中心布局,共建兰州大学南充技术转移中心、兰州大学乌海技术转移中心,在白银、中卫和淮安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据自身学科特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2014年以来,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新兴产业技术开发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49个,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难题,开展产业化技术攻关,强化校地校企合作。

 

(二)应用开发项目大幅增长

2014-2019年,我校贯彻落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共签署各类科技合同5685份,合同金额12.70亿元。

 

(三)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1090161.jpg

兰州大学海正化工联合实验室揭牌暨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1304551.jpg

兰州大学与包头稀土研究院联合研究项目研讨会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1474721.jpg

兰州大学与甘肃公交建集团产学研对接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2015386.jpg

兰州大学与高密市产学研对接

 

/images/article/202009071612148890.jpg

兰州大学与兰石化催化剂厂产学研对接

 

为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甘肃省发展需要,学校主动服务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主动联合中央在甘单位,组成十大生态产业专家组,助力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生态产业研究,编制生态产业绩效评价方案。制定兰州大学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双进”计划,通过政、企、校多方合作,构建一个多元化、全链条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成果推介、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以及企业孵化等工作。主动融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设立了绿色材料研发中心、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菊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新水处理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校企校地合作平台,通过成果转化、联合技术开发、人才服务等形式具体服务自创区建设。目前全校教师在自创区创新创业已累计成立16家科技创新企业。学校团队负责的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签订招商合同122项,获得投资120亿元。

 

七、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全面梳理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结题结账、成果保护等关键环节,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我校科研项目管理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架构清晰、职责分明的科研项目管理内部控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项目全过程在线管理;不断强化预算执行监督管理,关键时间节点预算执行良好;不断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实施成效显著。

 

先后出台了《兰州大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兰州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兰州大学自然科学类非实体性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兰州大学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信息公示办法》《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兰州大学关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指导意见》等管理办法。起草和修订了《兰州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兰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建立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充分认可各种形式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通过绩效考核,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多地聚焦到提升质量,体现贡献上来。制定《2020年科研业绩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兰州大学科研突出贡献奖励办法(试行)》。

 

来源: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编辑:苏凯洋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