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上外学者虞建华:中国人编外国文学辞典,是一种文化对话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年04月15日

 

近日,教育部组织评选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正式公布。该奖项作为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成果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本届评奖面向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的成果。此次,上海外国语大学共有7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获奖总数和获奖等级均创学校历史新高。上外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主编的《美国文学大辞典》获著作论文奖一等奖。

 

/images/article/202104/202104152059568344.png

 

一本《美国文学大辞典》捧在手上,用“沉甸甸”来形容恐怕一点都不为过。作为国内第一部国别文学辞典 ,虞建华老师和其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浩大的编写工程。

 

国内第一部自主编写的大型国别文学辞典

 

2004年,上外虞建华教授受邀编写一套文学辞典,次年出版约50万字的《美国文学大辞典·作家与作品》,并由此有了更宏大的计划——推出一部自主编写,且有一定规模的国别文学辞典。自此,十年风雨路漫漫,来自20余所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加入了这项光荣而又浩大的编写工程。至2015年底,国内第一部自主编写的大型国别文学辞典——《美国文学大辞典》出版。

 

/images/article/202104/202104152100464907.png

 

近1500页的《美国文学大辞典》是一本内容全面、紧跟文学的新发展,同时又反映我国美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状况的工具书。全书共收录2079个词条,包括作家、批评家、文学理论和文史学家、相关文化人、新老经典作品、文学刊物、文学组织、文学流派、文学运动、文学事件、文学奖项、批评指南等多个方面。辞典不仅介绍和评析了主流文学和经典作品,也顾及有影响的通俗文学;不仅提供国外出版信息,也跟踪国内的翻译和研究动态,兼具前沿性、广泛性、和规范性。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编写原则

 

虽然《美国文学大辞典》是一部外国文学辞典,但在编写之初,辞典主编虞建华就与同仁们确定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编写原则。“既然我们写,我们要有我们的立场,要有我们的关注重心,所以我们就提出了这个八字方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辞书都是叙事,不是“铁的事实”,一百个读者就有可能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大辞典》的编写参阅了大量权威的国外文献,对美国主流评价是充分尊重的,但这种借鉴和尊重并不引向拿来主义。“我们更在意我们自己的表达、自己的选择。”因此,“以我为主”的原则贯穿了《大辞典》的词条选择、作品评述、关注侧重等多个方面。

 

此外,中国人编写的辞典应该服务于中国的读者,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美两个经济文化大国的文学对话、交流、渗透和影响也会越来越频繁深入。服务于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服务于中美文化交流的发展,是我们编写这本《美国文学大辞典》的初衷和目的。”

 

考虑到国内的关注和需求,《大辞典》中华裔作家的条目安排较多,共47个,除作家和作品外也包括“亚裔美国文学”、“亚裔美国人文学奖”等综合性的词条,提供相关信息。为了呼应国内的文化教育界,《大辞典》还特别注意收录中国高校经常选用的短篇作品进行介绍和评述。这些作品篇幅短小,似乎分量有限,但脍炙人口,在中国读者中流传广泛。此外,基于国内翻译和阅读最多的是美国文学中通俗作品的现状,《大辞典》共收录近300个与通俗文学相关的词条。

 

/images/article/202104/202104152101331802.jpg

 

辞典背后的文化对话

 

在虞建华看来,中国人编撰外国文学辞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对话。透过文学这个窗口,让大家可以获得最直接、最真切的异文化的体验,而大辞典中凸显的主体性,正激发着读者的文化自觉,进而在多元文化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民间的交流是推动世界多元、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理解的一个的途径,期待这部辞典可以帮助我国读者拓宽国际文化视野,更多地认识美国文学和文学反映的美国。”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