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淹进家门时,
马良正在天津做实验。
灾难来临
7月19日,河南省大部出现暴雨、大暴雨,郑州、许昌、新乡等地区出现特大暴雨。这场强降雨引发了严重水灾,房屋被水淹灌、车辆被淹没、人们出行困难、物资短缺、停水停电.......灾害发生,全国人民为之揪心。有网友自发创建求救信息多人协作文档,铺天盖地的信息涌到救援人员面前,怎样处理大量的求援信息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马良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来自河南省卫辉市。7月22日,他收到同乡发来的一份表格,表中汇集了新乡市和卫辉市的求援信息。当时灾区网络和通讯不便,求援情况的变化无法及时传达给救援队,求援人员是否获救?求援人员状况如何?求援信息是否完整?这些都需要有人反复打电话确认筛分,再传递给救援队。马良决定加入他们,并开始组织求援信息的筛分复核工作。
信息复核表格
7月24日,马良回到大连。26日凌晨,马良得到消息,卫辉市水位猛涨,大水可达脖口。他急忙联系父母,一方面,马良的父亲当时身体不大好,在大水蔓延的当口,物资紧缺通讯不畅,马良心里十分担忧;另一方面,家中是做小本生意的,大水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经济状况一下子就变得拮据起来。
马良家门前大水泛滥
“我妈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她不愿意让我操心,说还有很多地方受灾比卫辉市严重得多,大家都在一起面对这件事。”马良回忆起来有些哽咽,在电话里他能感受到母亲努力想要掩饰的失落,这让马良更下定决心,继续完成求援信息的复核筛分工作。
集结救灾
在大水猛涨的当天上午,马良照例在信息复核群中统计能够参与复核工作的名单,结果响应他的只有三人。“这也使我明显意识到,这次大水的情况很严重。因为群里之前参与复核工作的老乡都转移了,没办法保证顺畅的通讯。”仅有四人的复核工作是无法展开的,还需要更多的人,马良想。
马良工作记录
26日一早,他向党支部书记李佳艳老师打电话说明工作进展的困难,很快,支部召开了紧急支委会,帮助马良招募了七名同学:张帆、姜忆来、闫霜、孙岩、李兴烨、潘迪和贾赞儒,他们都是辽宁省载能束冶金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同时,支部还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专门腾出三束实验室408房间供信息复核工作的集中进行;马良的导师姜大川老师在得知他家中情况后,第一时间转给他2000元钱应急,这也让马良对家里的担忧减轻了很多;李佳艳老师细心地保障了信息复核小组的后勤,为大家送水果、饮料、雪糕、提前开好空调,还联系网信中心确认网络通畅......
姜大川老师转钱给马良应急
这些由大工人组成的新鲜血液迅速地注入到信息复核的工作群中。马良等同学负责复核的表格主要用于求援信息的整理汇总和筛分。他们首先要对表格中显示未得到救援的项目打电话确认,若未打通,标记为“无法取得联系”;若取得联系且如果未得到救援,则确认位置、人数、电话,同时将序号、位置、人数、电话等信息反馈到信息复核群。
作为组织负责人,马良每天八点开始统计可参与信息复核的人员名单,然后迅速做出人员分工和项目分配。大约九点,信息复核工作正式开始,到中午十二点半时完成一轮信息复核,下午则将上午的流程再重复一遍。白天的信息复核以电话联系为主,对求援信息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和重点排序,晚上的信息复核则以短信联系为主。整体下来,这样的信息复核可以在一天内实现至少两轮。
“我们要做到表格中信息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救援队完成救灾工作。”马良说。
截至7月28日,马良所负责的信息复核群累计完成1500多条信息复核,群里的人数从30几人增长到84人。
参与工作的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大工的八名同学在工作时互相鼓舞,还有同学讲笑话逗趣缓解紧张气氛。“我们能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尽我们所能,让救援队获得更准确的信息。”马良说。
马良有时候要熬夜到凌晨一点多,早上六七点醒来时,群里又是满满当当的消息,但他却不喊累:“每个项目后都是几个、十几个被困求援的老人孩子,或是移动不便的人,我们都不敢疏忽懈怠。”
无言的感动
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支撑着每一个人的,是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人员大转移时,大量的求援信息涌入了这个信息复核群。大水导致医院停水停电,许多危重病人的治疗却离不开电,在马良和同学接通电话的时候,电话另一头的无助和痛苦也席卷而来。
“我哥昨天从医专撤的时候有好多重症病人,没了氧气当时就不行了。”这是电话另一头求援的人说的话。
老人、小孩和其他行动不便的人在此时格外需要帮助,他们要么无法跟随人群快速转移,要么因为一些原因与人群走散。信息复核人员张帆就联系过这样的一位求援者,他95岁的父亲走失了,在洪水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每一个人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好在最后老人被找到时安然无恙。
“拨电话出去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的心都是颤抖的,担心他们接不了电话,又担心他们为什么不接电话。接通电话确认没事后,一口气就舒出来了......”姜忆来回忆道。
对贾赞儒来说,这次信息复核工作的经历给予了她比新闻描述更加强烈的感受。她回忆道,在打电话时有人说水已经到两米了,还在等待救援,但语气并没有想象中的焦急。“大概是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吧!”贾赞儒说,电话那边伴着粗重呼吸声的感谢是真诚的,更是触动人心的。
求援信息的表格上,不仅仅有寻找自己家人的信息,还有许多是来自已经安全脱困的人发来的求援信息。“我的邻居还被困着!”“胡同里有两位老人,他们耳朵比较背,请大声敲门!”“有一名孕妇和两位老人,已经被困了两天了!”
马良说,那时身处灾区的人们是一种不分你我的状态,食物和医疗用品都是拿出来大家一起用,在安置点的人们也能够保持乐观,大家还坐在一起看奥运会。面对灾难时携手共进互帮互助的人性是温暖而强大的,这也是在直面苦痛、忍受焦灼的同时,所有参与信息复核的人得以坚持下去的理由之一。
撑伞的大工青年
7月28日,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介入卫辉市的抢险救灾工作,更加全面高效的信息处理工作在卫辉市正式开展。因为担心干扰到政府的救灾工作,马良负责的信息复核群工作正式结束。
“暴雨是无情的,但在暴雨的洗礼下,我们也感受到祖国的关怀,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河南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恢复繁荣。”贾赞儒如是说。
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更是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马良一行人虽未奔赴救灾现场,却尽己所能配合救援工作,实现危机情况下高效救援。青年人有担当,民族就有力量,就没有不可战胜的灾难。做撑伞的人,即便暴雨倾盆,手中的伞就是责任,伞下的天地就是担当。
“我希望我下次回家的时候,卖烧饼的还在卖烧饼,卖烩面的还在卖烩面,想吃馄饨了还能在那吃馄饨。大家都还在,我觉得就够了。”马良说。
文字作者:王钰婷、曾桂婷、刘泽远
编辑排版:肖瑶
责任编辑:周学飞、任亭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