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陕西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双减”见成效 素质教育迎机遇
陕西省教育厅 2021年09月25日

“双减”政策施行后,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课后服务现状如何?家长、培训机构对政策落地的感受与期盼有哪些?近日,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在全省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开学以来,在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热度、家长教育压力、接送难问题等方面,“双减”成效认可度高,素质教育迎来新机遇。

 

/images/article/202109/202109241539377326.jpg

 

孩子作业明显减少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近日在全省16个市县开展专题调研,对1467位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并访谈80位家长、走访32家校外培训机构。

 

家长表示,新学期孩子家庭书面作业有明显减少。调查显示,孩子就读小学三、四年级的家长中,84.3%表示孩子在60分钟内能完成作业,其中34.3%表示“没有作业或已在学校完成”;随着就读年级升高,课业有所增多,孩子就读初中一、二年级的家长中,56.8%表示孩子在60分钟内能完成作业。但平均来看,八成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不超过60分钟。

 

作业少了,留给孩子参与亲子、文娱、体育活动的时间更多了。53.7%的家长表示孩子会利用睡前时间“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49.3%表示孩子有充足时间“与家人交流互动”,增进亲子感情,37.7%会“进行体育锻炼”,34.9%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参加课外辅导、兴趣班”的仅占8.7%。

 

校外培训明显“降温”


调查显示,91.4%的家长在上学期让孩子参加过校外培训(含网课、托管),参加两个及以上培训班的占比超过五成。

 

本学期,校外学科类培训明显“降温”,52.4%的家长表示不打算让孩子参加任何形式的校外培训,25.8%表示会减少培训班数量,仅有2.1%表示会增加学科类培训班数量,其中多数是家中有面临升学的孩子。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热度也有所减退,33.5%的家长表示“不准备参加”,28.8%表示会减少培训班数量,32.9%表示会保持培训班数量基本不变,主要集中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

 

钱袋子压力小了


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一直不“吝啬”。调查显示,50.8%的家长表示每月给孩子的教育支出大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0%-40%,是受访者中最为普遍的情况。73.2%的家长表示在孩子的教育支出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54.1%认为需要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性的支出。

 

“双减”政策落地后,六成以上家长表示,孩子的教育支出压力有所缓解,26.3%认为“明显减轻”、省下了大量校外培训班费用,34.8%认为“有所减轻”、但会多购买一些书籍和网课帮助孩子学习。

 

接送难题有所缓解


接送孩子放学一直困扰着双职工家庭,学校推行延时服务之前,很多家长都处在“顾工作”还是“顾孩子”的两难境地。

 

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家长表示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后,孩子接送难的问题已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54.6%表示“已经解决”,不用担心孩子放学早、没地方去的安全问题,22.1%表示“大大缓解”,接送孩子与上下班时间基本能衔接,15.9%认为“稍有缓解”。

 

“双减”成效认可度高


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双减”政策都有所了解,20.9%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27.7%、36.9%分别表示“比较了解”“基本了解”,三者合计占比达85.5%。

 

“双减”政策推行帮助家长、学生实现“双减负”,多方面积极影响得到社会普遍认可。58.4%的家长认为政策落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业压力”,47.9%认为可以“减少家长的教育焦虑”,43.0%认为能够“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将学习“还给”学校,还有32.2%认为有利于“开发素质教育”。

 

课后服务参与率高


“双减”政策落实背景下,“5+2”延时服务成为教育新常态。调查显示,85.0%的家长已为孩子报名参加学校课后服务。据了解,西安市课后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小学、中学每月分别不超过140元/人、100元/人,访谈中家长普遍认为不会给家庭造成过多负担。调查显示,60.9%的家长认为收费标准“合理”,25.4%认为“比较合理”,两者合计占比八成以上。

 

家长普遍对课后服务时间安排较为满意,55.8%认为“合适”,33.9%认为“基本合适”,但也有10.3%的家长认为“不合适”或“不太合适”,因为延时服务造成孩子在校时间过长、到家吃晚饭时间过晚,另外,放学遇上晚高峰造成交通更为拥堵,这些问题在西安等大城市更为明显。80.5%的家长表示学校课后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当前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校外培训趋向素质教育


“双减”政策的出台切中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一主要矛盾点,通过减轻学生作业、校外培训负担,“捡”起未成年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捡”起学生更加健康多元的成长机会。

 

调查显示,本学期在校外培训的选择上,54.9%的家长表示会选择“兴趣拓展类”,尊重孩子兴趣爱好和意愿,培养“一技之长”;39.7%选择“运动类”,让孩子“走出去”,锻炼身体、增强体魄;35.0%选择“学科辅导类”,占比按从高到低排序中仅位列第三。

 

在问到孩子的教育方面支出相对较多的项目时,选择“兴趣爱好培养”的家长最多,占比63.3%。

 

机构经营进入转型“新征程”


据走访了解,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省内多地的校外培训机构表示正在积极寻找转型之路。

 

西安的培训机构从秋季学期开始,迅速调整课程安排,取消周末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课程,合规开设部分周内课程。有的机构推出了素养中心,内容包括科学、编程、口才等模块;有的机构推出了周末研学活动,涉及户外探险、荒野生存、人文教育等项目。有的机构在学科类培训之外,开始向美术、书法等兴趣爱好培养类业务拓展,一家作文培训班负责人表示,已着手转型为演讲与口才培训班。

 

课后服务内容还需丰富


调查显示,“辅导孩子完成当天的巩固练习(书面作业)”是目前学校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85.7%的家长选择了该项;开设艺术体育类课程、分层次培优补差、开展实践活动分别占比36.3%、13.9%、8.6%。提供课后服务的人员方面,92.1%的家长选择了“本校教师”,艺体类社会培训机构人员、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老师、校外一技之长专业人员占比相对较少。

 

部分家长反映,学校课后服务在差异化服务、兴趣爱好培养、实践活动锻炼方面还需加强。部分家长担心,由于学校课后服务多为大班,教师少、学生多,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作业辅导,个别自律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建议加强针对性帮扶,做好辅导答疑;有的家长提出,建议吸纳校外力量,提供高质量的兴趣课程,提高孩子综合素质。

 

部分家长教育焦虑仍未完全“放下”


本学期,部分家长虽减少或取消了孩子的学科类培训,但由于“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迫于‘别人家的孩子’压力”“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固有观念影响,部分家长仍存在教育焦虑。职普比大体相当情况下,仍有多数家长期望孩子升入普高、考取大学,中考升学压力大,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习成绩。

 

调查显示,33.9%的家长认为现有学校教育“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参加校外培训”,而“孩子学习有明显弱项,需要增加专业辅导”是家长普遍认同的参加学科类培训原因。本学期,在周内校外学科类培训形式的选择上,10人以内的小班精细化培训最受青睐,占比45.0%,一对一辅导占比14.9%。部分家长提出,盼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均衡,学校教育更加优化,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负、家长“松绑”。

 

教培行业需政策助力渡难关


据走访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关停,部分机构表示新学期生源明显减少、教师资源流失,房租、人员工资等刚性成本带来较大经营压力。

 

由于当前行业发展方向尚不明晰,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对于学科类机构转型后进入同一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也存在担忧。部分中小型培训机构期盼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例如提供资金补助、人才支持等,助力机构顺利转型。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希望参与补充校内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达到校内教学与教培行业新发展的双赢局面。

 

来源:《西安晚报》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