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
随着音乐曲调的旋律张合、转动
出神入化的对话表演
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动作
这正是东北大学木偶剧团
以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故事为主题
打造的原创木偶戏《今又重阳》
今日 这一原创木偶戏
走进《传承的力量》栏目
小小的木偶
诞生于汉代,盛行于明清
穿越了千年时光
但也一度曾陷入失传、凋敝的窘境
如今它们是如何在东北大学的舞台上
又焕发了生命的光彩呢
木偶戏基地
东北大学依托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木偶制作)、音乐表演(配乐)、艺术学理论专业(剧本创作)和艺术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木偶戏基地。
● 2018年2月,东北大学木偶戏基地与沈阳市北派布袋木偶传承人吴梦君女士签订保护协议,开启对北方木偶艺术研究的大门。
● 2018年7月,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在东北大学成立“北方木偶制作技艺”研习所,更进一步推进北方木偶制作技艺的研究合作。
● 2019年,东北大学木偶戏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25家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一,也是辽宁省第一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东北大学木偶戏基地旨在建设具备完整传承北方木偶戏剧目创作、传统技艺制作与表演技艺条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方面搭建平台、拓展资源、挖掘底蕴、培育成果。
该基地拥有明清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珍贵木偶藏品100余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北方木偶原始资料(视频、杂志、报纸等)200余份,近些年来在制作工艺、剧目创作、表演技法、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五大创新点与特色。
目前,该基地依托传承项目,面向东北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两门公共选修课《北方木偶制作与赏析》《北方木偶表演》,面向研究生开设以木偶戏为核心的理论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选课学生覆盖学校10余个学院,人数近300人,辐射人数近千人。同时,基地还组建木偶戏采编、木偶制作、木偶表演3个社团,配备专业录音、摄像、灯光、音像、舞台、电脑、大型LED屏、木偶雕刻工具、三维打印机、三位雕刻机等高端设备,开展活动20余次,演出、传习辐射人数达2000余人次。
木偶这项传统艺术,能在东北大学慢慢开出花来,并非偶然,因为这里有肥沃的传统文化的土壤。
近年来,东北大学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人文滋养,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通过营造浓厚氛围让传统文化的甘霖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优秀传统文化照亮学子的精神家园。
“第一次接触木偶戏是在大一时参加学校的一场北方木偶制作及表演体验活动。”艺术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张书雅同学至今还记得吴梦君女士表演的木偶戏《哥俩儿打虎》,“看到木偶居然也能很灵活的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就好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样。”于是,带着演出带给自己的震撼,张书雅报名参加了木偶戏表演社团。
张书雅发现小小的木偶有着大大的力量,对于自己来说木偶是另一种角色,可以体会不同的生命力,“木偶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热爱和保护就成了初心。”
木偶看似简单,也很有趣,可是真正从木偶到一台木偶戏却需要很复杂的过程。单单是制作一个木偶的工艺工序就有15道。
“木偶头的制作分木雕、粉彩两大工序:先选用质轻易刻的樟木、榆木,劈成与木偶头像等高的三角形;刻划面部中线,定出五官;挖空颈脖部,便于演员手指伸入;雕成头像坯;安上活动的嘴、眼。在彩绘脸谱前,先裱以棉纸、涂上调和水胶,并沥以细泥浆,粗磨后补隙、修光,然后上粉,彩绘脸谱、上蜡,最后安上发髻、胡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刘一杨介绍说。
“做好了木偶,它只是一个工艺品,要赋予它生命,让它活起来,就需要表演,这是难的开始了。”解晓娜老师说,“同学们要经过2个月左右的训练才能担任群演,经过6个月左右的训练才可以担当主演的角色。”
侯瑞丰是艺术学院2019级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2020年他选修了《北方木偶表演》的课程,第一节课就被小木偶灵动活泼的外观和来自传承人那份气质和坚持的心所感染。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现如今木偶表演社团的负责人,侯瑞丰与木偶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学习的深入,侯瑞丰渐渐体会到了木偶表演的种种不易,“其实当时是有些想打退堂鼓的,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控制好自己角色的木偶进行表演,同时也要注意背景音乐和相关的台词配乐,尤其是随着剧情的进行,要有人物的移动和木偶之间的互动。”对于同学们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基本功的练习。舞台不大,表演的时候需要将手臂高高举起。“长时间的表演对我们的手臂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酸麻涨痛是难免的。”侯瑞丰说,“在学习木偶戏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传承木偶戏文化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的那一份初心和使命感,这些种种最终使我坚持下来,并且对木偶戏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古老的木偶就这样在学生们的手中,有了生命和气息。
结合传统节日,传承基地会在校内外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还会到高校、中小学、社区和敬老院等地进行展演交流。
《今又重阳》是今年新排练的剧目,社团的同学们来到了养老院。“这次表演无疑是对我们长达数月训练的一次检验,虽然在表演时很紧张但是依旧乐在其中。”环境设计专业的王榕杰那天虽然起的很早,但是身体上的困倦并不能阻挡他心理上的兴奋和紧张。坐上大巴,他的心中依旧很是紧张。“随着音乐的响起,当桓景真正爬上山见到道长时,我浑身一轻。从幕布上望见老人们因为咱们表演的木偶戏露出笑容时,我就觉得这段时间的辛苦得到了回报,有种努力终有回报的感动。”王榕杰感慨道。
“在木偶戏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同学们要融入木偶人物的时代背景,配合动作、性格、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达。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木偶制作、表演和戏剧编排的理解,也丰富了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解晓娜表示,“传统文化一定要回到现代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活化,才能传承。”
“吴老师和解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小木偶。历经2000多年传承到现在的,不只是我们手上这憨态可掬或滑稽幽默的木偶,更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越是学习和了解,侯瑞丰就越能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这样优秀的文化财富,决不能悄无声息的消散,而是应当由我们扛起传承文化的旗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东北大学
责任编辑:赵春时 李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