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意境满分!《经典咏流传》唤醒《忆江南》丨中央美院助力再现《富春山居图》
中央美术学院 2022年04月05日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34057663.jpg

 

4月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咏流传》第五季《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节目正式开播。节目中再次醒唤虎年春晚节目《忆江南》,表演者以歌抒情,将观众再度拉入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的笔墨丹青中。一曲“跃”古今,“邂逅”画中人。宋词、名画、歌声完美融合,流传了600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借助科技震撼重现,仿佛已置身画中,游览壮美山河。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34268589.png


《虎年春晚》零点后的节目《忆江南》大年初一冲上热搜,中央美院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助力央视春晚《忆江南》节目。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丰富,立意新颖。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节目组的邀请担任创意节目《忆江南》的策划,学校以总台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成立的传播艺术研究院为平台,发挥专业优势,组成了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统筹,相关专业力量参与的学术团队。以“富春山居图”为蓝本,结合CG特效手段再现黄公望的诗画世界与浓浓的山水墨韵。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34449954.jpg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党委宣传部长秦建平、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在春晚节目组参加《忆江南》审看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35060757.jpg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36324900.jpg

 

行香子·过七里濑(节选)

宋·苏轼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一张宣纸,一抹丹青

相信偏爱中国山水画的人

都曾为《富春山居图》驻足过

它林峦浑秀、宏远辽阔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然而,却鲜少有人知道

画中竟然藏着八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如何借助现代科技

让画里的人物“活”起来?

在总台“思想+艺术+技术”

这一创新思路的指导下

虎年春晚通过影视化全流程制作

“唤醒”了这幅流传600多年的名画

在CG特效+光学动态捕捉等技术的加持下

画中的人物按照顺序一一亮相

聆听的同时,大家仿佛一曲“跃”古今

在镜头下“邂逅”画中人

 

 

其中四位“渔父”的扮演者

阿云嘎、杨宗纬、郑棋元、蔡程昱

这次来到经典舞台

再现了这幅穿越时空的永恒经典

现场气势磅礴的演绎

把宋词、名画、歌声完美融合

让观众仿佛置身画中游览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

一幅立体的富春山水画卷缓缓呈现

把“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曲听罢,仿若观山水绵长

与天地相伴

让人惊喜的是

这次节目以舞台为媒,联结古今

不仅有古色古香的画中山水

还呈现了现代的富春江景色

 


忆江南,最忆是浙江

《富春山居图》古朴雅趣的水墨画卷

与新时代的山水家园遥相辉映

这幅画卷的实景地就是富春江图景:

中国最美县一一浙江桐庐与富阳一带

为实现节目创作,节目组联合浙江省委宣传部

进行了大量前期考察和论证

将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向往的江南

随着卷轴,徐徐呈现在观众眼前

 


古典民乐名曲《春江花月夜》

在作品前奏部分巧妙融入

更是让廖昌永眼前一亮

“用《春江花月夜》来演奏

配上这幅画是绝妙之举。”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4182952.jpg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

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

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景色画中的读书人、渔父、樵夫、行者

分别代表古代“渔樵耕读”中的

“渔”“樵”“读”三种形象


为了更加贴近“渔父”的角色

四位经典传唱人和专家商讨后

确立了主副歌的形式

他们在副歌部分选择

既能传递人物个性

又兼具文学性的《行香子·过七里濑》

主歌部分则用了陆游的《鹊桥仙》

“这样的词贴近我们四个人的角色,

更能传递出渔父崇高的品德。”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5114964.png

 

其实几千年来

“渔父”的文化意象出镜率颇高

有人曾把这一形象分成三大类

第一种是“一竿竹纶钓功名”的智者

他们以为官入世为宿命

渴望受到他人的赏识

代表人物有孟浩然、李白、白居易

第二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达者

隐居富春山的严子陵、泛舟太湖的范蠡榜上有名

最后一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义者

他们至情至性、义薄云天

《水浒传》里就有很多这种“渔父”

无论属于哪一类

自由垂钓天地间的渔父

都是古代文人高洁品格的化身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5233210.png

而作者黄公望也是“渔父”之一

他50岁开始学画

将近80岁决定以“富春江”为题作画

此后,黄公望踏遍富春江沿岸

“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

他把山水家园的记忆一笔一墨地

留在了作品里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

极少有画家能用如此长的时间

专注地对话一段山水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5361719.png

 

经此妙笔创作出的《富春山居图》

在世间流转数百年,险些失传

明朝末年,收藏家吴洪裕极爱此画

临死前遗命要将它焚烧殉葬

幸好他的侄子将画从火中救出

遗憾的是画作已被烧出连珠洞

断为一大一小两段

至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分为《剩山图卷》和《无用师卷》

之后又分别在民间几经辗转

《剩山图》为浙江省博物馆所藏

《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直到2011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大家才有幸一睹

黄公望笔下完整的富春山水

 

 

为什么后人将这幅画视若珍宝?

因为早在600多年前

黄公望就将山水家园的记忆

留在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他从富春山水中见天地、见人生

亦借画作告诫赏画者

要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

这份恒久的精神力量

将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

继续闪耀大美中华

 

 

丨中央美院助力虎年春晚《忆江南》节目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6192926.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6195772.pn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6331410.png

 

中央美院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助力央视春晚节目《忆江南》。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丰富,立意新颖。其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作为节目背景徐徐展开,山水浓淡重叠,树石疏密错落,层次千变万化,为画中的“渔夫、樵夫、行者、读书人”营造出超然的山水之境,也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节目组的邀请担任创意节目《忆江南》的策划,学校以总台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成立的传播艺术研究院为平台,发挥专业优势,组成了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统筹,相关专业力量参与的学术团队。为保证节目品质,春晚副总导演田梅带领节目组来美院深入探讨交流调研,党委宣传部长秦建平、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组织专业师生团队积极与节目组密切沟通交流合作。其中于洋教授带领中国画学院5位同学邓金、樊令超、王鹏、何传玺、段康辉具体参与节目的绘画制作,根据场景划分拆解图像元素,准备材料工具,试验部分样稿。创作过程历时一个月,将节目中出现的山水场景、物象元素的手绘工作悉数完成,以“富春山居图”为蓝本,结合CG特效手段再现黄公望的诗画世界与浓浓的山水墨韵,共绘制大小画幅山水元素252幅。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8394984.jpg

田梅导演带领节目组来中央美院调研,与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及老师们探讨交流。

 

 

丨《忆江南》节目介绍

 

 

2022 年春节联欢晚会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作为核心创意元素,打造“科技+文化+艺术+思想”创意类文艺作品。节目从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出发,贯穿以台北故宫的《无用师卷》,在春晚的舞台上,再次实现《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以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诠释“两岸的文化是一体的”, 从山水画到小康生活,节目将生动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忆江南》打破常规化电视节目制作方式,运用电影级拍摄、特效等多种手段,通过舞者的视角逐步“遇见”画中人,并巧妙地融入古诗词等元素,将画中的8个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可视化的,融合舞蹈、朗诵、演唱的创意作品。节目音乐创作部分,主旋律使用的是著名作曲家陈其钢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礼乐篇章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在此基础上,刘卓又编写了歌手演唱的部分,并重新进行编曲。

 

《忆江南》项目最大的难度是还原《富春山居图》。此次,节目组与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合作,由5位国画艺术家将《富春山居图》拆分成了接近150个国画元素,将原本只有两三笔墨的元素精细化为两平尺到四平尺的绘画图像,在保留黄公望画风的神韵基础上力求精致化还原。央美的艺术家们不仅感叹说:“这些元素都可以出一本国画教材了!”这所有的150余个国画元素,经过三维的建模与还原,组成了一副纯三维立体的《富春山居图》。每一个元素的手绘保证了每一处景别的山石水木均为不同。在三维的景观里还原国画的留白与艺术感,需要思考和把握三维化和国画之间的尺度,这也是此次项目的难点。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从来没有人真正的把《富春山居图》还原为纯立体,这对于美术/技术/协作都是一次从来没有的考验。三维资产建立完成后,依然要以影视化流程抠像与追踪摄像机,在颜色的处理与三维美术的渲染上也机制的追求国画美术的还原,而非过往影视中追求的真实感与立体感。人物的调色与合成也是一大考验,真实的人物融入国画的氛围中,不仅需要后期的精致化处理,也离不开前期服化道与拍摄的配合。立体的,又是扁平的是这次项目的难点。扁平的,又是立体的是这次项目的亮点。


画卷中的8个人物:读书人-濮存昕;四个渔父-阿云嘎、蔡程昱、杨宗纬(台湾)、郑棋元;行者1-冯远征;行者2-李立群(台湾);樵夫-丁志诚。现代江南姑娘-浙江舞蹈演员20人左右。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9114991.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9111131.pn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9117985.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49127502.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51426219.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52010144.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52183654.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51422839.jpg

《忆江南》海报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156306196.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207203660.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207210814.jpg

绘画创作手稿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207409752.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207539240.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207537754.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052209506909.jpg


团队创作现场

 

相关推荐文章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