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的办公室,别具一格。办公室的墙上,有许许多多的照片,下方全是学生的名字和信息,有些特别关注的学生还被标注了红色标志。
“每年要带200多个学生,为了熟悉了解每一位学生,我把他们每个人的照片贴在我的相片墙里。”王一说虽然这个方法很笨,但这却是最有效的方法。
想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就是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熟悉学生,不仅仅是叫得出名字、对得上号,王一还会与每位学生家长交流,同时建立学生档案。
有一位“特殊”的学生令王一记忆犹新。刘凡(化名)从进校开始,就一直没理由的迟到、旷课。王一多次沟通,换来的都是不做声、不回应、不改正。她给刘凡的父母打电话想了解更多学生的情况,但父母冷漠的态度令王一意识到刘凡特殊的家庭情况。原来,刘凡的父母早已离异,并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对刘凡也没有那么多的关注,所以才造成了现在的结果。
此后,王一一次又一次地找刘凡谈心、聊天、开导、分享经验。“和他沟通的前一个月完全是我自己在说,在沟通第29天时,他回了我三个字,‘嗯’‘好’‘好’。那三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王一回忆着当时的情景。“。直到现在,他还一直跟我保持着联系,看着他慢慢变得优秀起来,很有成就感。”王一露出欣慰的笑。
她说,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感化学生,一定会换来学生的真心和家长的放心,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心头肉。”
8小时工作制,24小时责任制。是王一老师真实的工作写照。在长达13年的辅导员工作中,王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管理模式,对付调皮捣蛋、上课迟到的学生,王一的处理方式别具一格。
“请今天迟到的同学,每人发条集赞朋友圈,不足50个赞,写一篇5000字的检查。”这是王一对今天迟到的同学的小惩罚。“王老师这种方式,我是真的怕了!上次逃了一次课,在她办公室画了一天的表情包。”“我上次迟到了,王老师让我画表,把上课的时间画100遍。”“我上次背了一晚上的管理手册。”王一班上的同学们对着记者说道。
在同学们的心里,王一是名副其实的“点子王”,她总会用稀奇古怪的方式让自己改掉坏习惯。“中规中矩,板着脸,学生是听不进去的,我们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错误并且改正,只要方式奏效,那就是好的方法。”王一说。
王老师还善于捕捉细节,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从2013年起,王一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组建了多支“学科兴趣小组”,7年的时间,王一通过项目式教学、竞赛教学等方式带领多位学子找到了兴趣所在、个人所长,并顺利找到了毕业后的方向。
2020级的小萌,就是从王一的兴趣小组中走出来的优秀学子。大一进校时,小萌竞微选班级团支书失败,个人感情上又遭遇挫折,整个人郁郁寡欢,学习上也灰心丧气,每况愈下。细心的王一发现了小萌的变化,她从生活的细之处关心起,再与小萌谈到人生目标、青春梦想,让小萌逐渐积极起来。后来,她带着小萌加入了计算机系数字媒体VR工作室,课余时间专研专业知识。渐渐,小萌越发开朗乐观,学业上突飞猛进,获得了国奖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和赛事奖项。
“呵护每个学子的大学梦,给他们一段完整、温暖又有意义的大学时光,就是对年轻生命最大的爱与守护,也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辅导员的‘英雄梦想’”,辅导员就是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员。
十三年工作期间,王一也有过委屈和不被理解,甚至有家长打电话过来质疑自己,但每当这个时候,藏在心中那个“英雄梦想”就会跳出来让她坚持下去。
“我记得去年毕业,有一位在班上很默默无闻的学生,离校前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王老师,你是最好的辅导员。’我当时眼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作为老师,得到这样肯定的一句话,觉得一切都值得”王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