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一起来听怀进鹏部长怎么说——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一大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都出自高校,能否介绍一下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下一步的考虑?谢谢。
怀进鹏:
我觉得这十年是高等教育科技变化非常大的十年。大家都知道,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人才是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讲一句话,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积蓄重要能量。大家还讲一句话,高等教育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科技创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27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向我们指明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造之间的必然逻辑。我在这里想补充一点,从整个教育领域对科技的布局和结构来看,这十年来,教育部一直贯彻落实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有哪些效果,我在这里给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是基本上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这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在前沿科学中心,就是刚才吴司长讲的基础研究这一块,以及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系统布局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现在有1500多个。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33.4万人年,增加幅度近60%。特别是中国的科技人员、高校的科研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牵头发起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这是教育系统在研究的格局和队伍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高校获得了十年来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这是基础研究的标志;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高校助力突破很多项“卡脖子”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同时,高校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支持抗疫、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科技冬奥,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报国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十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创新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持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高校逐步树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涌现出一批“大先生”。
高校科技发展的十年,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十年,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十年,更是为建设教育强国奋力的十年。吴司长他们还在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这几年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中,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大学生参与这一重要活动。下一步,我们会持续推进高校在高层次、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国家科技平台,推进国家科技进一步发展。
谢谢。
来源 |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