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诗画中国》丨田园耕织中的诗与画
中央美术学院 2022年11月14日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49444309.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49497770.jpeg

 

11月1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第七期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延续了“诗画合璧”特色,展演《东庄图》册、《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册、《竹林拨阮图》页、《黄鹤楼图》轴、《湘君湘夫人图》轴、《寒驼残雪图》轴、《天山积雪图》轴等七幅传世画作,范迪安、康震、吴为山、撒贝宁等嘉宾共同带领观众走入诗情画意的中华文化画卷。

 

本期节目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作为《东庄图》册、《寒驼残雪图》轴、《天山积雪图》轴、《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册品卷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颖生、黄小峰作为专家顾问,带领观众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品味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49548758.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49571192.jpeg《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册,共有46幅图,含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纵39.4厘米,横32.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社会经济与农耕活动紧密相连

记录农业生产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

 一册 46 开的《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册

半数描绘了人们耕田犁地、播种插秧等场景

半数展现了人们采桑育蚕、剪裁成衣等场景

且每开画里都配有一首诗进行阐释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020055.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052830.jpeg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

《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册

画面丰富、内容充实

描摹出当时农村人民富庶的生活

同时以写实的手法

刻画出人物劳作之余相互交流的氛围

表达出古人劳动的快乐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139623.png

 

走进《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册

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图景

由此徐徐展开

“暖阳三月生新绿,女儿采桑歌春曲”

古时女子唱歌采桑的身影似乎浮现在眼前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人们割稻收获的农忙景象也映入观众脑海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207030.png

 

打开历史的长卷

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

农耕文明充满着古人的智慧与思想

尽管画卷上的传统生产方式如今已不多见

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尊崇

守望田园、重农爱农的精神

始终流淌在民族血液之中

中国人也正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绘就属于新时代的“耕织图”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267874.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302263.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340120.jpeg《东庄图》册、明代画家沈周所作,原为24幅,现存21幅、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465296.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0540991.png

 

山水与园林

古往今来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

它们作为自然精神的象征

承载着雅士的诗意与理想

古代文人们常于园林之中

诗酒唱和,书画潜兴

构建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方净土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074441.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902121968.png

 

明代著名画家沈周

便挥笔作出《东庄图》册

描绘出了他心目中

流动的江南气韵、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127852.jpeg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

《东庄图》册

描绘出众多以往画作表现较少的元素

是中国绘画史里极为珍贵的经典

例如“北港”反映出田园水边的景色

“稻畦”真实再现江南的稻田

“麦山”画面则是

以山石、树木、湖水、稻田为主体

稻田入画,至今所见甚少

沈周将普通的农耕生活 

与歌咏自然的心情相结合

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192998.pn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认为

《东庄图》册最大的价值

就是将园林和绘画很好地结合

沈周以二十四开的册页

展现出中国古代古典园林移步换景的特点

令观者一同感受园林各处的景色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303229.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904084037.png

 

《东庄图》册画面构思巧妙

给人以无限遐想

而沈周所作诗词《东庄为吴匏庵尊翁赋》

更是传递出文人豁达开阔的精神世界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389914.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420707.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468507.jpeg

《寒驼残雪图》轴(左),纵139.2厘米,横58.4厘米,清代画家华喦(yán)所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天山积雪图》轴(右),纵159.1厘米,横52.8厘米,清代画家华喦所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907103944.png

 

皑皑白雪

在中国文化史中

一直承载着独特的意象与审美

文人通过诗画

将之与人的心情、性情相联系

以此抒情言志

清代绘画大家华喦

便在《天山积雪图》轴中描摹出一派苍茫雪境

画中,可见雪山高耸

一名藏掖宝剑的红衣旅人牵着骆驼行进

孤雁划破长空,旅人和骆驼皆举首仰望

仿若电影定格画面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527471.png

 

值得一提的是

华喦在另一幅更早的作品——《寒驼残雪图》轴中

也曾描绘了类似的雪景

画中,枯瘦的双峰驼低头吃雪

红衣男子从帐篷里探出头来

晓月高悬,大雁横空掠过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1580132.png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分析

两幅画中均有山、雪、人和骆驼等元素

立轴的构图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显出雪山的逼近与高耸

最重要的共同点是

两幅画中皆有大雁

二者题材与意境非常接近

虽然创作时间相隔数年

却可称得上是“姐妹篇”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2020483.jpeg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介绍

《天山积雪图》轴堪称是华喦晚年的代表作

体现了很强的可读性

画中用笔凝练,用墨、用色营造出孤寂感

这种文人画特有的意境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2099940.png

 

一声雁鸣,敲开风雪一线天

一枝青松,告慰友人共前行

红衣旅人与大雁的故事

启发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无论环境如何严苛

只要双脚立于大地之上

就能抖擞精神、继续向前

当我们奋力穿越风雪之后

便会发现

鸟语花香的春天即将到来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2130171.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141852192527.png

相关推荐文章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