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让档案“活”起来 ——聊城大学建成山东高校首家档案保护与修复室
山东省教育厅 2023年06月09日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留下了难忘的光阴;一份份斑驳的文献,记录了过往的足迹……近日,聊城大学档案馆档案保护与修复室挂牌成立,我校的珍贵历史档案不再藏身故纸堆无人问津,它们经过档案修复师的巧手“治疗”,重新“活”了起来。

 
 “复活”旧档案


为什么要成立档案保护与修复室?这就要从我校保存的档案现状说起。


档案馆里现在有八万多卷(件)档案。现存的最老档案形成于1951年,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经过排查,年代久远的纸质旧档案老化、酸化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电子档案也面临着消磁、失效的风险。让陈旧破损档案旧貌换新颜,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好原始资料,已成为档案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images/article/202306/202306091516557126.jpg

/images/article/202306/202306091516557797.jpg




新建成的档案馆档案保护与修复室,为档案修复与保护提供了硬件保障。它按照国内档案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的标准设立,配有古籍书画修裱台、装裱墙、高拍仪、防磁柜、臭氧消毒柜、杀菌机、温湿度测控仪等各种先进修复仪器设备和工具。“新设备可以去除老档案的霉化、酸化,对破损档案进行修裱加固,抢救珍贵历史档案,对数字档案进行长期保存等。有了这些专业设备,馆藏档案资源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技术保护。”档案保护与修复室主任韩伟老师说。

 

“激活”档案修复人才

 


档案修复师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对韩伟老师来说,答案是“钻专业、有耐心、要细心、坐得住”。自从2017年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学习档案修复技术到现在,他一直不断钻研和实践档案修复方法。

档案修复前,需要提前准备工具。手工修补档案,一般会经历十几道工序。棕刷、糨糊、镊子、毛笔、排刷、喷壶、纸张……这些工具看似普通,却很考验档案修复师的技术。

一卷档案拿来后,首先要仔细观察,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

按照档案“修旧如旧”的原则,有的档案有破损,就需要找到同一类型的纸张进行修补;有的档案上粘了胶带、锈迹,需要用合适的清洁方式把它去掉;还有的受潮全部粘到一起成了‘档案砖’,就要用熏蒸的方法,让纸张彼此分离,每一页都修复好后再重新装订到一起。

/images/article/202306/202306091517042332.jpg

 


手工修复档案的技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书画装裱技艺。


从这学期开始,韩伟老师每周一下午都会给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专业的学生上课。课程包括书画、古籍、档案保护修复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艺,使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了理论与实践水平。

同学们带来自己的书法作品,根据韩老师之前的操作演示,潮平、上浆、托张、排实、上墙……一步步的装裱自己的作品,亲自动手让自己的作品更具艺术性。

“亲手装裱自己的作品,感觉让我的作品更有生命了。这项技艺丰富了我的艺术学习之旅!”王晓萌同学拿着自己装裱好的作品开心地说。

修复工作需要的是慢性子、慢工夫,沉下心来一点点地做这项工作。蔡文彦同学对此深有体会,“这些过程就像修心一样,在慢慢培养自己的心境,是个修心养性的过程。”

/images/article/202306/202306091517197423.jpg


当前,我国档案修复人才缺口很大。聊城大学档案馆档案保护与修复室,已经成为学校古籍书画装裱修复的教学实践基地。

档案馆希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档案修复的兴趣,争取在每一届学生中培养一两个档案修复人才,为国家古籍档案的保护贡献力量。




档案修复,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目前,聊城大学档案馆内90%的档案资源都实现了数字化。随着修复技能的提升和专业设备的购入,老师们修复档案的信心更足了。档案馆正在探索更多方式,让这些珍贵历史资料的佐证价值和文献功能更快捷方便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兆俊表示:“推动档案保护与修复的意义源于校史积淀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聊城大学档案保护与修复室的建设,就是要把档案馆存史修史研史、育人化人立人、服务辐射引领的文化内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履行‘为党管档、为校守史、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做好’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责。”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