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金龙献瑞,中华大地,万家欢欣。但东北大学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为保障现场施工安全,获取来自地球深部的第一手数据,四年多来不畏寒暑、不分昼夜,长期驻守在国家重大深部工程现场,他们便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教授领导的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爆科技攻关小组。
“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宗旨与目标。岩爆科技攻关小组成员包括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造保教授、实验师姚志宾、讲师胡磊、副教授毕鑫、讲师张伟,博士生张宇、付廉杰、熊永润、马涛、张文灿、冀先锐、陈松、康富淇,硕士生常文飞、徐哲等。自2020年起,课题组长期驻守深部工程施工一线,解决深部工程岩爆防控难题。深部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压和强扰动的力学环境,岩爆风险非常高,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影响施工进度。课题组在工程现场进行安全监测与现场试验研究,开展岩爆监测预警与防控工作,为深部工程装上团队自主研发的岩爆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用科技保障深部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
“五四煤”“可可托海的东大人”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榜样与追求,秉承着专业赋予他们的使命与责任,他们择一行爱一行,将在工程一线的经历作为磨练自身的天赐良机。边疆戈壁、大山深处、雪域高原,这些鲜有人烟的地方正是他们工作的地点,工区位于戈壁腹地,物资匮乏,到最近的县城要坐3个小时车,遇到风吹雪等极端天气时间要更长,他们一般每月监理例会时才会出去一次,顺便采购一个月的生活物资用来储备。为了收集岩爆详细的地质、施工及发生过程等信息,课题组在每个监测点位从零开始搭建监测系统,经常需要在700~1500m深、岩爆风险极高的洞内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洞内环境恶劣,闷热潮湿,还常常有淋雨状出水,每次工作完,工装都浸满了汗水和“雨水”,洞外温度则低于零下20℃。然而环境的艰苦、科研的不易并没有打败他们,反而让课题组更加珍惜发现的每一个问题,获取的每一组数据,得到的每一个结论。冯夏庭院士一直关心课题组成员的科研和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时常与课题组开会讨论科学研究进展,他鼓励课题组成员要传承东大老一辈岩石力学人敢为人先、实干报国的精神,牢记解决深部战略科技问题的重大使命,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现场从事科研工作的2年多时间,我搜集到5个钻爆法径向链式岩爆案例、初步明晰了钻爆法径向链式岩爆的机理,同时在统筹现场的各项事务中,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2021级博士生张文灿说。
“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每一天我都感觉收获满满。在现场一线的科研工作,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也让我真正见识到岩爆的危害,意识到开展岩爆研究的意义。博士阶段能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能用自己的本领与科技创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青春价值,我感到由衷的自豪。”2023级博士生陈松说。
“在深部工程一线,我掌握了以往从未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了岩爆预警的基本原理,我将继续践行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用汗水和毅力不断挑战自我,为攻克深部工程岩爆难题、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2023级博士生康富淇说。
图 1 博士生张文灿在检修监测线缆
图 2 博士生陈松在布置微震监测系统
图 3 博士生康富淇在进行地质踏勘
坚守在深部工程的四年多里,在岩爆科技攻关小组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对岩爆灾害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岩爆类型的划分更加明确,对岩爆孕育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现场岩爆预警准确率持续增加,课题组参与的“深地听诊器——全球领先的深部进军守护者”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金奖,实现学校在产业命题赛道金奖突破。岩爆科技攻关小组作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先锋队”,向下扎根,不畏艰险,以实际行动解决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得到了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
目前,针对岩爆的研究仍存在着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深部工程的建设,也会有新的问题显现。为了回答好这些科学问题,确保现场科研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同时也为做好工程施工期安全保障,2024年春节期间,岩爆科技攻关小组博士生张文灿坚守在国家某重大铁路施工现场,陈松坚守在国家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施工现场,康富淇坚守在新疆某引水隧洞施工现场的不同监测点位,岩爆科技攻关小组全体成员也立志要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在冯夏庭院士的带领下,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深扎祖国大地干科研,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努力成为国家“深地”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来源:东北大学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家祥 赵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