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 于都县教育系统群像速写:“我们是新长征的宣传队、播种机”
江西省教育厅 2024年10月22日

于都河,一条充满红色记忆的河流。站在于都河渡口,记者的思绪回溯到90年前那个关乎中国命运的重要时刻。彼时,30万于都人民的心紧密相连,共同守护着一个震撼人心的秘密——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即将在这里开启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images/article/202410/202410221527528935.jpg

90年过去了,一群来自于都70多个单位不同岗位的红军后人自发组成了长征源合唱团(以下简称合唱团)和长征源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

 

盛夏时节,在合唱团陈列室,记者与于都县教育系统参加合唱团和宣讲团的20余名成员对话,这群红军后人说话铿锵有力,言语间充满自豪。

 

“截至2024年8月1日,合唱团已在全国各地公益演出《长征组歌》644场。”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4年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100周年时,公益演出超过1000场。”

 

“演出的场次仅仅是一种数字上的概念,我们希望合唱团每到一处,都能掀起该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潮。”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现在是新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合唱团和宣讲团仍然是宣传队、播种机。”

 

…………

/images/article/202410/202410221528564791.jpg

公益演出644场,用歌声讲述长征故事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2024年8月1日,在某夏令营训练基地,合唱团以激昂的《长征组歌》,为来自全国的200余名青少年奉上一场视听盛宴。

 

“这是合唱团第644场《长征组歌》的公益演出。作为红军后人,我们有责任传承好长征精神。”合唱团成员、于都县教体局语委办主任杨盛介绍,合唱团于2010年11月16日成立,目前已有100多名红军后人加入其中。这些年,他们下基层、入高校、进军营,足迹遍及赣州周边和长征沿线,还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宁夏、贵州、福建、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进行公益演出。

 

/images/article/202410/202410221529272801.jpg

合唱团成员与肖华将军的女儿肖霜在一起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的红军后人,传唱《长征组歌》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杨盛同时担任了合唱团男高声部部长助理和主持人。每次到省外演出,他都要和另一名主持人一起在火车过道、宾馆走廊对串词,只为演出能够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有些在省内的演出场次,由于工作繁忙,杨盛常常错过与团队一同出发的时间,因此他经常下班后独自驾车赶往目的地。“我乐此不疲,累并快乐着。”杨盛说,和他一样,合唱团没有谁会喊苦喊累,因为用歌声讲述长征故事是每个红军后人沉甸甸的责任。

 

在宣讲团,杨盛担任了培训部副主任:“我宣讲的内容就是合唱团的点点滴滴,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合唱团,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一直把《长征组歌》唱下去。”

 

合唱团没有专业歌手,也没有任何报酬,但合唱团成员凭着执着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认真学习训练、反复打磨细节,使得每首红歌都充满深情。

 

合唱团成员、古田初中退休教师易克美自2015年加入合唱团以来,已参加演出400多场。“小时候,我家门框上就悬挂着一块‘光荣烈属’牌。作为红军后人,我理应加入这支队伍。”她说,在陕西、甘肃、宁夏巡演期间,每日繁忙的演出安排使得她和团队几乎一直在车上度过。频繁的行程让她饱受晕车之苦,她常常呕吐不已。然而,正当她几乎要放弃时,当地观众的热情和支持给予了她莫大的安慰和巨大的力量。“有一名70多岁的大爷跟着我们一起唱,演出结束后也不舍得我们离去。还有很多老百姓追着要和我们合影、加微信,我们有一种被‘追星’的感觉。”在她看来,是这支团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支撑着她。“虽然我现在退休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是会坚持演下去。”易克美坚定地说。

 

陈凌峰在江苏师范大学就读时就是学校合唱团成员。2020年,他来到于都县宽田乡杨公小学任教。“我了解到合唱团的故事,便主动申请加入。”陈凌峰说,从最初的紧张登台到如今的忘我演出,“这种忘我,就是整个人被音乐点燃”。那一刻,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长征组歌》唱得更好,传递内心的力量。

/images/article/202410/202410221528485589.jpg

 

风雨无阻,每一场演出都充满力量

上欧中小学音乐教师易观荣是一名90后,也是合唱团的首批成员。他清晰地记得在于都县岭背镇中心小学演出时,虽然寒风凛冽,但所有人都饱含激情、全神贯注。“演出时,好像没有谁觉得冷;直到演出结束,大家才相互嘘寒问暖。”他回忆道。

 

对这场冬夜里的演出,合唱团成员、长征源红军小学教师钟天明也印象深刻。“演出的时候不觉得,演出结束后感觉全身都冻麻了。”回忆演出时的情景,他说,只要音乐声响起,他就感觉全身充满力量。

 

2020年,于都县银坑镇平安小学教师钟焕在新长征中学跟岗学习时,恰逢合唱团到学校演出。“听完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那一刻,钟焕就下定决心加入合唱团。成为合唱团成员之初,钟焕以为每场演出都是在剧院里举行。最令钟焕印象深刻的是那场在长征广场的露天演出。他们唱到《长征组歌》第六曲时,天空开始下起了雨。“当时,大家都没穿雨衣,我用余光扫了一眼四周,发现大家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那一刻,钟焕再次被震撼了。“那次的演出,我们是淋着雨唱完的。”钟焕说,在歌声里,他感受到长征精神的力量。

 

合唱团成员、于都二中教师林丽萍记得,2016年8月,他们来到红军长征会师地之一——宁夏西吉演出。“因为演出的需要,我们都穿着红军服,当地百姓看到我们,就像当年的百姓迎接红军一样,问好、握手,十分热情。”林丽萍说,当地百姓用牛肉和土豆做的“红军粉”招待合唱团成员。“据说‘红军粉’就是当年的红军教他们做的,只是在原材料里,把赣南的红薯粉换成了土豆粉。”林丽萍感慨地说,这一碗“红军粉”牵动着赣南和西吉人民的心。

 

合唱团成员、于都县明德小学退休教师黄正也记得,2016年在延安演出时,音乐响起后,台上台下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地老百姓围着我们说,苏区来的就是一家人。”黄正说,作为宣讲团成员,他经常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发生在于都的红色故事。

 

“一群人集中力量做一件事,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大家都是红军后人,目标一致,这本身就是弘扬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合唱团成员、于都中学初中部教师赖宇蓉记得,那次他们到北京北极寺干休所巡演,有几位老红军坐着轮椅到现场观看演出。“那一刻,我们都是流着泪唱完的。”她说,台上与台下这样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是他们一直坚持的力量源泉。

播撒种子,让每名学生读懂脚下这片红土地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每当林丽萍站在“长征第一渡”渡口唱起这首歌时,她就会想起她的红军爷爷。1934年10月,她的爷爷从这个渡口出发长征后,就杳无音信。

 

/images/article/202410/202410221531312652.jpg

林丽萍在长征第一渡渡口宣讲

林丽萍是于都二中的教师,她于2010年11月16日加入合唱团后,跟随合唱团重走长征路。2014年11月25日是林丽萍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那一天,他们应邀来到广西桂林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演出。演出结束后,她与合唱团成员一起瞻仰红军烈士英名廊,大家都急切地寻找镌刻在石碑上的江西于都籍烈士名单。在那密密麻麻的红军烈士名单中,她找到了她爷爷的名字——林罗发生。

 

那天,天空下着雨,泪眼朦胧的林丽萍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80多年来,他们全家苦苦寻觅、苦苦等待的爷爷,在这个时刻、在这个特殊的地方终于与他们相遇。

 

一年后的清明节,林丽萍带着于都河水,全家三代人一起来到广西桂林兴安湘江战役纪念馆祭扫。仪式结束后,她在湘江边取了一把湘江土带回于都安葬。她说:“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红军烈士的鲜血,带土回家就是带亲人回家,要让爷爷魂归故里。”

 

如今,林丽萍既是合唱团成员,也是宣讲团成员。她经常走进校园,给学生们讲述自己因《长征组歌》开始“走读长征”的故事,讲爷爷的故事……“立德树人要从热爱于都这片红土地开始,从读懂脚下这片红土地出发。”林丽萍动容地说。

 

“小爷爷的家书对我而言是一种传承、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敬仰、一种铭记。”易克美的小爷爷叫易冠美,倒在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福建战场。易克美在孩提时代,就知道太奶奶的橱柜里,珍藏着小爷爷写给太奶奶的4封家书。这4封写于1934年七八月间的家书,提到他所在的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前往广昌参加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先后转战宁都、瑞金、石城……这些绵软的信纸,因摩挲过多已致边角受损。易克美的父亲去世后,装有4封家书的铁盒便传给了她。锈迹斑斑的铁盒早已被腐蚀穿孔,4封家书也残缺不全。“这是传承了几代人的宝贝,是我们家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笔厚重的财富,应该捐给国家更好地保护研究。”2021年3月11日,易克美和弟弟易克云一道,把这4封家书捐赠给于都县博物馆。

 

红色家书虽不在家中,红色血脉却依然流淌。作为宣讲团成员,如今已退休的易克美,经常走进于都县中小学校园,讲述4封红色家书的故事。“小爱与大爱,小家与大国,后方与前方,这是90年前青年的胸怀所系。”易克美说,作为红军后人,她要把家书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刘永辉是于都中学的音乐教师,也是合唱团男低声部部长。除了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和演出,刘永辉还会把长征故事融入音乐课堂。“于都河的八大长征渡口,还有大大小小的红色景点,我都去过。”刘永辉说,每到一处,他都会拍摄并制作视频,一方面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另一方面通过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刘永辉注册的抖音号“音乐刘老师”,粉丝达2.4万,获赞达34.7万。“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用新媒体讲好长征故事,传播长征精神。”刘永辉说。

 

合唱团成员、于都县站前小学教师黄悦鑫是一名90后,也是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之余,她除了与合唱团成员一起排练演出外,还常常跟学生分享长征故事和自身感悟,引导学生了解红色历史,厚植家国情怀。“我们一直坚持每周通过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演红色课本剧等方式,给学生心中播撒红色的种子。”黄悦鑫说。

 

作为于都县初中英语学科教研员,2022年,杨盛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实践研究”。“我们正在全县推进中学生用英语讲红色故事。”杨盛介绍,通过这一方式,更多的学生走进红色景点,为各地游客用双语讲述发生在于都这片红土地上的红色故事。

 

“我参加合唱团对小孩的影响特别大,我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就能唱《长征组歌》的第二曲《突破封锁线》。”赖宇蓉说,每次排练,她儿子都会跟着。“如今,我儿子和女儿都是‘小红星’讲解员,他们最喜欢的诗就是《七律·长征》。”她坚信,会有越来越多长征出发地上的传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用歌声、用故事讲述长征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来源:  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文章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