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到高校,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承担中药学专业申报工作,创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中心”;从学校到企业,成为一名顶岗实践“学生”,学习中药生产流程和行业先检验进技术;从校园到大山,担任“职教书记”,参与乡村振兴,承担中药材种植指导工作。
这些年,四川天一学院教师刘晓凤的角色不停转变,但她的初心却始终未曾动摇,那便是在中药传承的道路上,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中药的热爱与传承,不仅是中药传承的使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初心:“当一名高校教师”
自大学毕业后,刘晓凤凭借优异成绩,成功入职一家国内上市公司,从事中药生产及质量检验工作,负责药品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七年间,刘晓凤在企业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熟悉常见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熟知药品检验的操作流程,还能够熟练应用制药相关精密仪器,考取了执业药师、检验机构认可内审员证、实验室认可内审员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内审员证等多个证书。
“高薪”、“稳定”、“发展空间大”......当同伴都在羡慕刘晓凤的事业正在逐步稳定上升时,刘晓凤却毅然辞职,回到校园,成为了一名平凡的高校教师。
“儿时的教师梦一直挥之不去。”2017年,刘晓凤来到四川天一学院,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教师之路。
来到学校后,刘晓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担起中药学专业申报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刘晓凤不畏艰难,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精心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经过不懈努力,中药学专业成功申报,为学校后续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药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建设好了,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刘晓凤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创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中心”。从前期的规划到仪器设备购买验收、实验室的布置、仪器设备的培训、软文化的构思及布局,以及后期兼职“中药学专业实训室”负责人,负责中药学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日常仪器维护,刘晓凤都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建好实训室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刘晓凤从长计议,“从规划设计到设备采购,从师资培训到课程设置,无论是专业申报还是实训室建设,都是我一步步试探着、摸索着完成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它。”如今,看着一批批学生在实验室认真试验、反复探究,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刘晓凤甚是欣慰。
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专业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硬件设施得以保障,那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刘晓凤表示,怎么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有说服力。
七年,刘晓凤共计发表论文19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主持科研项目15项;编写出版相关教材3本;专利1项,参加四川省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国家级培训,获“优秀”学员称号,积极带领青年教师申报四川省教育厅、德阳市科技局等厅局级科研项目10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连续多年获得学校、集团颁发的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称号。
刘晓凤深知,比赛是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不仅要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更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备赛过程中,刘晓凤耐心指导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用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从团队协作到心理调适,用耐心倾听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从2020年“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到2023年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高职高专组省级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4年首届德阳市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学校中药学专业学生逐渐在多个省级赛事上获奖,充分展现出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果。
对于这些成绩,刘晓凤并不满足,如今,她带领学生团队正积极准备冲刺国家级赛事,力争取得更大的荣誉与成就。
使命:“传承和发扬中药文化”
高校教师既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也肩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7年里,刘晓凤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多次深入学校定点帮扶地——阿坝州松潘县新光村,开展中药材种植培训,助力新光村芍药产业发展。2020年,刘晓凤赴德阳市中江县开展为期20天的中药种植技术培训,把新技术、新知识传递到了田间地头。2023年6月,刘晓凤担任绵竹市广济镇吉祥村“职教书记”,坚持每周课余时间到吉祥村帮助指导村党支部开展工作,帮助指导中药材种植产业,指导村民种植中药材、菌菇等,为吉祥村发展特色中药材中植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2024年7月,刘晓凤被四川省教育工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说:“这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责任。”她将始终坚持初心,用实际行动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之路,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中药事业,传承中华瑰宝,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中药学传承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