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昆曲在北大:从惊鸿一瞥的春色到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
北京大学 2025年09月08日

2006年的一个春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大一学生杨楠楠来到百周年纪念讲堂,观看了一场令她终身难忘的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帷幕缓缓升起,充满中国传统艺术美感的文辞与舞美令她沉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恰似惊鸿一瞥的春色开启了杨楠楠与昆曲解不开的缘分,如今的她已是北京大学教工昆曲古琴协会的骨干成员。

彼时,由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与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联合发起“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活动。昆曲——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单。如何让传统戏曲仙姝在当代吐蕊,这两位早已名满天下的学者深知,唯有让其深植于青春血脉,才能挽回式微之势,成就满庭芳华。

北大与昆曲:缘分深深几许

北京大学与昆曲及其传承有着很深的渊源。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初担任北大校长时起,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着手改组音乐研究会,并聘请吴梅担任国文门教授。

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昆曲基地常务副主任、艺术学院陈均教授曾深入研究北大昆曲教育实践的历史。他查阅《北京大学日刊》等多种历史资料,发现吴梅除讲授文学史课程及词曲课程外,还通过音乐研究会定期进行昆曲传习,在北京大学学习昆曲的人数日益增多。这批北大最早期的昆曲爱好者的实践,不仅践行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理念,也成为在中国高等学府开设戏曲课程与昆曲传习之始。

74fedc19e1e64fd3b4928fa5ac83ff4c.jpg

吴梅资料图

自此至今百余年来,北京大学始终传承着戏曲研究与昆曲研习的传统,先后涌现出许之衡、俞平伯、钱南扬、任中敏、陆宗达、陈古虞、李啸仓、吴晓铃等在戏曲、昆曲领域深有研究的重要学者与曲家。北京大学的昆曲传习组织,自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以降,虽名字数易但弦歌不辍,一直延续着师生研习的优良传统与创作和表演上的较高水准,并由此向全国辐射,给予社会上的昆曲爱好者团体深远的影响。

在陈均看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沉寂后,进入21世纪后,北京大学有意识地开展昆曲传承计划让这门极富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步跨越——

第一步跨越是在2005年,叶朗与白先勇联合发起“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活动,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合作,至今20年间举办了5轮13场演出。这是青春版《牡丹亭》名校巡演之始,由此拉动了面向全国扩散的“青春版《牡丹亭》热”“昆曲热”,也使得青春版《牡丹亭》成为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化现象之一;

第二步跨越发生在2009年,叶朗与白先勇在北京大学联手推行昆曲传承计划,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了“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程,目前已经连续开办16年,成为北京大学颇具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知名通选课;

第三步跨越是在2013年,北京大学批准成立校级科研机构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围绕着“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进一步丰富昆曲课程,使之更加全面、立体化,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教务部、工会、团委、图书馆等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大探索与构建了有实践和推广意义的昆曲教育与传承模式;

第四步跨越是在2018年,北京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这标志着北京大学的昆曲传承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定,同时也标志着北京大学的昆曲传承进入了纵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如今的北大校园,昆曲之美已是“姹紫嫣红开遍”。从两位学者的共同约定,到一群爱好者的雅集,再到让校园内外莘莘学子热爱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北大昆曲传承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

舞台与课堂:雅韵美美与共

从2005年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在北京大学巡演5轮,也开启了新时代昆曲艺术在北大的传承新潮。陈均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部昆曲新编大戏,也是一个系统的的昆曲文化工程,在此之后,北大以“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为核心开始探索名家授课、案头与场上相结合、体验昆曲之美的系统教育与传承模式。这一模式,也为后来其他高校的昆曲类及传统文化类通识课所借鉴推广。

叶朗、白先勇、蔡正仁、侯少奎、沈世华、孔爱萍、魏春荣、俞玖林……“经典昆曲欣赏”的课堂上,没有固定的教授,每堂课会请来与昆曲相关的学者或艺术家,他们从文学、从美学、从表演艺术等多方面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演出心得。在这门课上,“抬头率”从来都不是问题,同学们和课程组织者需要挠头的是“太火爆”,阶梯教室的过道里常常挤满了如痴如醉的学生前来“学艺”。

作为重要的推广昆曲的方式,选修这门课的同学还经常有各种“小确幸”:课程主办方会不定时赠送昆曲演出票,让学生们免费欣赏昆曲;鼓励学生提交“创意作业”,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曾提交“杜丽娘机器人”,科技感十足,擅长画画的同学提交了素描、连环画,用一种艺术呈现了另一种艺术的精妙之美,还有的同学提交昆曲泥塑、将经典昆曲素材改编为小说等。在北大校园里,昆曲不再“束之高阁”,曲高和寡;昆曲之美,美美与共。

2023年9月21日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堂 肖岳摄

2022年11月10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在“经典昆曲欣赏”课堂上讲授刀马旦并与选课同学互动 陈均摄

如今,北大昆曲传承基地除了承担“经典昆曲欣赏”外还承担着全校通选课“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全校公选课“非遗之首:昆曲”、元培通识课程“昆曲艺术与表演实践”等多门与昆曲传承相关的课程,还开设了全校通选课“古琴经典艺术欣赏”、元培书院课程“古琴艺术与演奏实践”、全校公选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在国内主流慕课平台上开设4门相关在线慕课。这些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昆曲通识教育体系。

有了课程浸润所打下的通识基础,再回到昆曲舞台便更水到渠成。2017年起,北京大学开始排演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历经2轮人才选拔、前后3次赴苏州集训,通过每周校内练习、寒假校内联排、内部选拔等环节,最终确定了来自北京16所大学和1所中学的20余名演员和10余名演奏员。从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该版《牡丹亭》在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抚州、昆山、香港、高雄等地巡回演出15场,演出场场爆满,白先勇称其为“一出戏将观众变为演员”,并认为校园传承版 《牡丹亭》是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新的发展。

2023年与2024年6月12日,北大昆曲传承基地策划了高校版《牡丹亭》专场演出,并两度参演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在恭王府大戏楼隆重举行的第十六、十七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并入选文旅部首届“青春正当时”文艺中国毕业季展演、《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案例等。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与高校版《牡丹亭》的演出,为高校昆曲传承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影响所及超出了昆曲剧种,为高校美育教育乃至整个育人工作作出了积极探索。

社团与工坊:沃土葳蕤蓬勃

如果说舞台与课程能够吸引更多同学了解昆曲、走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大门,那么社团及工坊活动则是为“闻香”后有进一步“识美”需求的北大师生培育了研习和表演的沃土。

自2006年初的“惊鸿一瞥”,杨楠楠便迷上了昆曲,在北大念完本科和研究生后,杨楠楠留校在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中心工作。无论身份怎样转变,杨楠楠的昆曲情缘始终没有割舍。

2010年,她开始参与了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校园版《牡丹亭》的排练,“穿着临时借来的练功服笨拙地‘驯化着’自己不协调的四肢,努力练习四功五法,才知道昆曲表演中每一句唱腔、每一个眼神都包含了丰富的意味”。2011年,她作为杜丽娘的扮演者参与了校园版《牡丹亭》的汇报公演,第一次正式上舞台的杨楠楠依然对彼时场景记忆犹新:“那一刻,我似乎真的变成了被落花惊醒的懵懂少女,心中充满对美梦的怀恋与怅惘。”6年后,由痴迷昆曲又学习古筝并有了扎实演奏基础的杨楠楠加入了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乐队担任古筝演奏员。从青春版《牡丹亭》的叩动心门,到校园版《牡丹亭》的华美演出,再到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成熟演奏,杨楠楠见证着着昆曲在北大的复兴。

2018年4月10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合影 许培鸿摄

2024年6月12日,高校版《牡丹亭》在恭王府举行专场演出 肖岳摄

工作多年后,杨楠楠与29位“同好”共同发起成立了昆曲古琴协会,在北大工会、北大昆曲传承基地和北方昆曲剧院的支持下,为昆曲在北大的传承积蓄着力量,截至2025年上半年,教职工昆曲古琴协会会员达到340余人。仅2023年—2024年的4个学期,该协会就开设了昆曲拍曲班、身段班、小生班、旦角班等28个传习班,与北大昆曲传承基地联合举办“武陵肆雅集”“小白楼昆曲艺术系列讲座”等昆曲传播活动,为昆曲在北大教职工中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每年招新季与汇报演出季,杨楠楠总要忙的废寝忘食但又无比兴奋,看着越来越多的教职工与青年学生爱上昆曲、学习昆曲,杨楠楠感到幸福涌动:“尽管社团活动会占用很多休息时间,但是每一个人都很积极地参与。我们不仅是搭乘昆曲艺术之舟的旅人,更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摆渡者。”

学生京昆社是北大知名的文化艺术类社团。2023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张亚维在大二期间担任一年京昆社社长职务,从高中以来便对京剧戏曲产生浓厚兴趣的张亚维甫一入北大校门,便找到了“组织”。作为已有30余年历史的学生社团,京昆社薪火相传着北大学子对传统戏曲的热爱。

“我们的社团稳定在200到300人的规模,同学们来自学校文理工医各个学部,社友的日常便是到新太阳学生活动中心地下去唱、去听,互相切磋。”和张亚维一样的“00后”们接过了前辈学长学姐的交接棒,成为了京昆社的主力军。每星期社团自主的研习班,每学期参与昆曲传承基地组织的工作坊或讲座,学期末的汇报演出……学生们于切磋琢磨中逐渐感悟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

“戏曲能够让人从快速运转、时常焦虑的日常中抽离出来,那份让人心驰神往的宁静,那份与同道中人共同研习的喜悦,那份参加汇报演出虽然辛苦但都‘撑下来’并且取得‘满堂彩’所带来的成就感……我们是幸福的,也更希望能把中国传统戏曲的美阐释给更多同学。”张亚维说道。

工作坊为北大师生提供了近距离与昆曲大家互动沟通的上佳条件。昆曲传承基地每年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昆曲音乐演奏家、昆曲容妆师等开展昆曲大师表演工作坊、昆曲曲笛演奏工作坊、昆曲容妆工作坊等,梁谷音、张继青、张洵澎、侯少奎、汪世瑜、俞玖林、刘巍、顾卫英、刘志霞、王瑾、曹文震、王丽媛、周虹、李学敏等昆曲艺术家都倾力支持工作坊的建设。他们亲自教授经过选拔的骨干学员,不仅在剧目剧情上把关并进行深入剖析,更亲自下场在一招一式上进行示范、指导。经过这些名家大师的训练指导,社团骨干学员在昆曲表演、演奏、容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成为校园昆曲传承的主要力量。

2023年7月11日,高校版“玉簪记”工作坊,汪世瑜传授《玉簪记·琴挑》 陈均摄

2025年5月27日,“霄凤和鸣·北大传统艺术之夜·琴韵昆声”专场演出上演  熊永强摄

昆声琴韵,霄凤和鸣,北大昆曲传承的探索道路越发宽阔。在学校的文化建设版图中,昆曲所占的份额也不断增加:北京大学戏曲节、戏曲晚会、国粹晚会、“霄凤和鸣”系列的创办与开展,吴梅创作的昆曲版北大校歌的挖掘、传唱与应用等种种实践令传统艺术的精髓在当代校园焕发新生。

辐射与交流:满园花香远播

一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曲池竹林间,由北大学生出演的《牡丹亭》选段引发了阵阵掌声。观众中有不少洋面孔,他们深深沉醉于吴侬软语的低吟浅唱间,为优雅的唱腔琴乐与华美的戏服妆容所深深吸引。

艺术跨时空,文化无国界——这是北京大学“无域·北大文化雅集”的一次活动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观众共同聆听北大师生带来的昆曲表演,聆音赏曲、静心品茗,感受《牡丹亭》游园惊梦亘古至今的夺人魅力。这也是北大昆曲传承基地与北大融媒体中心海外传播办公室、兰园书院联动举办的雅集活动,旨在推动更广范围的昆曲传播,让艺术跨越国界,满园花香远播。

2023年以来,北大昆曲传承基地先后组织北大师生参与赴西班牙、埃及、卢森堡、瑞士、泰国、英国、越南演出并进行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昆曲传承基地也成为国外大学生在北大游学、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大中学生体验中国昆曲古琴之美。

2025年5月10日,昆曲传承基地组织京昆代表团参加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附属人文社科大学举办的“东方雅韵”国际研讨会,与越南戏剧进行表演交流 陈均供图

满园花香亦播向更年轻的土壤。近年来,北大昆曲传承基地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昆曲研习社、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小梅花戏曲艺术团设立了扶植培育基地,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进行昆曲传承教学活动,不定期举行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参与其中的交流演出,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昆曲传承发展链条,受到了来自教育界与昆曲界的好评。

2021年6月11日,“鹤鸣九皋:纪念昆曲入选‘非遗’二十周年——北大昆曲传承基地、北大附中昆曲研习社、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交流演出”上,来自北大附中的同学们演出《夜奔》 陈均摄

北大昆曲传承基地亦积极与地方和兄弟高校携手共同推进昆曲艺术的传播。2021年10月,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昆山市巴城镇人民政府主办,北大昆曲传承基地、昆山市巴城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第一届全国高校昆曲社团汇演在昆山市巴城镇举行。该活动系全国首次高校社团昆曲汇演,共有13所高校的昆曲社团及昆曲爱好者参加。北大昆曲传承基地还与江西省抚州市、江苏省昆山市及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山西师范大学、国家京剧院等高校及艺术单位等进行多场交流活动,为昆曲的传播贡献着北大力量。

从昆曲教育与演出到昆曲理论研究,昆曲研究者始终致力于让华美雅韵绽放学术魅力。北大昆曲传承基地组织相关学者与专家常年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累计已经出版《昆曲欣赏读本》《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京都聆曲录》《昆曲的声与色》《俞平伯说昆曲》《在北大听汤显祖》《北方昆曲剧院院史(1957—2022)》等多部研究著作。此外,昆曲传承基地还与北大教务部、北大图书馆通力合作,进行昆曲教学资料的数字化工作,目前,学生可在北大教学网和图书馆观看昆曲相关课程。

2021年起,北大昆曲传承基地执行由金德立女士捐赠、北大教育基金会与北大艺术学院创设的北京大学金德航女士传统音乐与戏曲研究奖学金、北京大学吴宗汉王忆慈伉俪古琴研究奖学金以及金德航中国艺术传习计划,截至目前,已有60余位北大学子荣获两项奖学金,多项理论成果在国内外重要研究会议上或期刊发表。

结语

昆曲,这一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精致的唱腔、细腻的念白、生动的表演、华美的妆容服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昆曲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和人类精神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瑰宝。

千年雅韵能够在燕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离不开名家相承、知音相惜,也离不开学校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提供的资金制度保障与软硬件支持。未来,这份对传统文化宝藏的尊重与追求将在北大不断延伸下去,愿更多青年学子欣赏昆曲、学习昆曲、热爱昆曲,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