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四十年,他从追光者变成了发光体!——讲述全国先进工作者朱苗勇教授的故事
东北大学 2025年10月10日

【推介词】顶天立地做科研,四十载锻造钢铁脊梁,为连铸机装上“中国大脑”,让“中国方案”远涉重洋。从《现代冶金工艺学》的墨香,到“冶金+”课堂里的灯光,为国铸才情切切,科技报国志如钢。你让中国冶金熔炉的火“苗”里,“勇”动着创新的力量!

 

2025年4月28日,这是朱苗勇人生中的第二个高光时刻。39年前的今天,他在东北大学庄严宣誓入党;39年后,他把半生心血熔铸成这份国家荣誉证书——“全国先进工作者”。

 

“钢铁是制造业的粮食,国家强盛的根基。从踏入东大校门那天起,我就知道这辈子要和冶金绑在一起。”朱苗勇说。

 

1984年盛夏,18岁的朱苗勇走进东北大学,一舍楼前“欢迎未来的钢铁冶金专家”的标语在他心中种下火种。绍兴钢铁厂的童年记忆与鞍钢实习时飞溅的钢花交织,让他立下“用科技改变中国钢铁”的宏愿。

 

从本科到博士后,他追随着前辈的足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把“成为冶金专家”的梦想埋进每一个实验室的深夜。

 

博士后出站后,朱苗勇拒绝了国内外研究机构抛出的橄榄枝,毅然选择留在东大任教。“这里有我最初的信仰,我想让更多人爱上这个能‘炼出国家脊梁’的专业。”

 

/images/article/202509/202509221053370214.jpg

 

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破亿吨的消息传来时,朱苗勇敏锐意识到:国产化攻关的冲锋号已然吹响。

 

面对奥钢联封锁的核心技术,朱苗勇带领团队扎根宝钢梅山钢铁公司,从工艺理论研究、控制模型开发、通讯测试平台搭建,直到一次次的冷调试、热调试,4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破解了连铸动态轻压下“黑匣子”难题,给进口连铸机装上“中国大脑”。

 

“朱老师常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持续的理论突破,‘立地’是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企业所急需的共性技术难题。”回忆起与朱苗勇老师一起在梅钢攻关的经历,冶金学院高效连铸研究中心祭程感慨道。

 

朱苗勇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矛盾最尖锐处,许多灵感都来源于现场。”

 

正是这种扎根一线的科研作风,让团队先后突破钢高洁净化冶炼、微合金钢高效连铸、超大断面连铸坯绿色制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

 

2010年,朱苗勇大胆提出并开发应用连铸凝固末端动态重压下技术,开辟了高端大厚规格钢材低轧制压缩比高效制备的新途径,实现了我国连铸重大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以及远洋货轮、煤机等重大装备。这一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压下技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世界连铸技术的重大贡献,对冶金技术的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表示。

 

/images/article/202509/202509221054116687.jpg

 

《现代冶金工艺学——钢铁冶金卷》是全国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冶金学教材。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不仅记录着中国冶金四十载沧桑巨变,更承载着朱苗勇“教材要超前行业半步”的教育哲学。

 

“朱老师常说,好的教材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这本教材建设历时20年,已4次修订,新增了智能冶金等内容,更新了最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前沿技术。” 冶金学院高效连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邓志银说。

 

作为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朱苗勇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理念。他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能了解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上,朱老师会从一个基础问题出发,逐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场景,让我们在思考和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 2020级冶金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姜嵇银说。

 

“冶金行业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人才培养必须与之相适应。”在行业转型的背景下,朱苗勇率先提出并实践“冶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冶金+’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团队从建立之初,就考虑了多学科交叉协同,在冶金学科基础上,成员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管理等专业背景。” 冶金学院高效连铸研究中心蔡兆镇教授说。

 

“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模式,让我在研究连铸坯凝固过程中的裂纹控制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材料学中的断裂力学知识、机械工程中的应力分析方法以及自动化控制中的过程监测与调控技术,提出更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 姜嵇银说。

 

/images/article/202509/202509221054393273.jpg

 

目前,朱苗勇已经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带着导师“顶天立地做科研”的谆谆教诲,在钢铁冶金领域持续深耕。

 

国家教学成果奖、魏寿昆科技教育青年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先进工作者……

 

四十年,他从追光者变成了发光体。在钢铁的世界里,朱苗勇的故事仍在继续……

 

“讲述·东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会现场访谈

 

主持人:在您40年的钢铁冶金生涯中,一定遇到过许多引路人。能否与我们分享几位对您影响最深的师者?他们如何激励您始终坚守科研初心?

 

朱苗勇:我大二时读到了《人民日报》刊发的《世界性的业绩》一文,介绍了东北工学院喷射冶金专家萧泽强教授在国际上取得的学术成就。让我深受震撼,原来我们中国也有这么了不起的教授,这也让我笃定了“成为萧老师学生”的目标。

 

在东北大学求学及任教期间,杜鹤桂、李殷泰等多位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师者风骨”。他们让我深刻理解:育人者必先育己,唯有将自己锻造成“真钢”,才能培养引领更多的后来人在冶金报国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我还遇见了像殷瑞钰、干勇、王国栋等这样的冶金大家,从他们身上,我读懂了中国冶金“大先生”的气象——既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更要有“为国铸材”的使命担当。

 

这些师者教会我的,不只是冶金技术之“术”,更是科研精神之“道”。如今我常对学生说,要立大志、干大事,要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命运前途相结合。冶金不是冷冰冰的金属冶炼,而是用科技之火淬炼民族脊梁的事业。

 

/images/article/202509/202509221055238324.jpg

 

主持人:在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双碳”目标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冶金行业如何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实现变革?您的团队将如何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展开攻关?

 

朱苗勇:在制造业强国建设以及“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冶金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十字路口,面临着工艺绿色化、产线智能化、产品高端化的迫切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钢炼得更加洁净,把连铸坯铸得更加高质,把生产工艺做得更加高效,真正服务于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当前,冶金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到绿色发展的革命。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冶金全流程,破解传统工艺高碳低效的痛点,同时在高端材料领域突破“卡脖子”瓶颈。这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更是以科技自立自强重塑全球冶金产业链格局的关键战役。

 

就我团队而言,当前研究重点聚焦于高效低碳的新一代高效连铸技术,为破解连铸与轧制一体化的瓶颈难题,我们正在攻克高速连铸、铸轧界面高效衔接等关键技术。

 

/images/article/202509/202509221055477947.jpg

 

未来,我们团队将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靶心,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

 

来源:东北大学新闻网
编辑:葛远明 李作莹 赵春时 杨明
相关推荐文章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