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泽,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来自孔孟之乡的他,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年加权平均分92.17分,专业课程优秀率100%,连续两年荣获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投身科创,紧跟时代,加入到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中,从嵌入式出发,获全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一等奖,刷新大工三年内在此赛事上的最好成绩;作为话剧团副团长,担起重任,凭借《极地·使命》为开发区校区拿下第一座峰岚杯;投身志愿服务,两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0余小时,带领实践团队进行9省15市调研,利用互联网众筹资金40000余元,助力乡村脱贫。两年累计获奖学金8次,各级奖项40余项。
张润泽的“攀登”之路,还要从他的科研经历说起。
在张润泽看来,搞科研最重要的是决心,其次是要有攀登精神。中国每年消耗全球约1/3的芯片,而全球前二十大芯片制造商均为国外企业。张润泽深刻地意识到,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的发展,作为“嵌入式”的非专业人员,他潜心研究,从理论开始,在学习车型机器人芯片嵌入技术的漫漫长路中不断探索,跨越一道道繁杂的公式、一次次不计成败的练习以及数次的轻微烧伤。
对相关领域有所研究的张润泽,在大二这年,代表大连理工大学参加了全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他白天参加话剧团的排练,排练之余抽空调试比赛小车。与时间管理相比,让张润泽更发愁的是场景的模拟。小车靠光线感应来寻迹、前进;而在夜晚,他们必须找到与日光极其相似的灯光进行模拟。“我以前从不喝咖啡,那段日子,为了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喝了很多咖啡,熬夜,掉了不少头发。”
比赛前夕,软件与硬件、程序代码与地图需深度结合,在为期1-2个月的调车期内,需保证小车在不偏离跑道的前提下,沿着跑道自由上下。“我们在学校训练调试过程都很顺利,但比赛的时候出现了很严重的状况,第一次小车连赛道都没有跑完。”带病坚持比赛的张润泽沉着冷静,带领团队重新调试小车,获全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一等奖,刷新了大连理工大学在该赛事三年内的最好成绩。
为什么会进入决赛?又为何刷新了成绩?“上天眷顾”“幸运”等字眼或许是其成功的加持,但张润泽知道,所有水到渠成的努力,都是厚积薄发的证据。
张润泽(左三)参加全国机器人技能大赛
除此之外,张润泽没有停滞不前,仍在拓展学术领域,参与5项科研项目,一举斩获10项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4项校级奖项。张润泽也为投身科研兴国事业做好了准备,“即便再难再苦,这也是我们科研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只要有决心登上珠峰,任何人也卡不住中国人的脖子。”这是张润泽参加峰岚杯的作品——开发区爪马话剧团《极地·使命》中令他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该作品也为开发区校区拿下了第一座峰岚杯。
大一期间,张润泽积极参加文艺活动,“我们都有一些拘谨,学长学姐就会带我们做一些‘放飞自我’的活动,比如在舞台上学鸡叫、狗叫,这也是话剧团的一个传统。”这些“特训”帮助张润泽在舞台上放开了。
大二担任话剧团副团长,张润泽挑起大梁,投入到峰岚杯的紧张排练中。作为三位攀登者之一,三米高的道具大山,一遍遍地无防护攀爬。“摇晃”是张润泽练习攀爬时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咬牙坚持”是他对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其背后是责任——对话剧团的责任;是信仰——对峰岚的信仰,对中国登顶珠峰的信仰。
是什么信仰,触动了张润泽投身于这项热爱之中?1960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第一批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却因缺少影像资料而不被承认。1975年,中国重新组建登山队再次登临峰顶,无数的攀登者为登上这座山峰受伤、丧命,却无所畏惧。正是对峰岚的信仰、对中国登顶珠峰的信仰,成就了峰岚杯上开发区爪马话剧团的《极地·使命》。
又是什么重任,支撑着张润泽咬牙坚持?投身于这项有意义的热爱之中,不仅是张润泽自身的坚持,更令他触动不已的是刚进入话剧团的大一同学们,“大一新生可能不像我们大二一样对峰岚杯有十分深厚的情感,但他们仍然付出自己的敬业与热爱,冒雨训练,熬夜排练。”
这是大工人对峰岚的敬仰,更是大工人对中国魂的诠释。
张润泽参加峰岚杯表演《极地▪使命》
攀登者的壮志在于登上高山,更在于俯瞰众生,了解疾苦。作为软件学院实践部实践队队长,张润泽带领实践队伍去往9省15市,经常把旅途放在夜晚,睡在车里,节省时间与路费。
9省15市中,井冈山的神山村成了张润泽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当时在井冈山的神山村,我们提前联系不到他们,刚过去的时候也不接纳我们,后来是我们拿出了一些证明才让我们进行实地考察。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去过这个地方,我们当时觉得去的人一定会很多。没想到我们过去的时候,街道上人很少。我很惊讶,问了当地人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刚来那阵人还是很多的,走了之后就逐渐冷淡了。”张润泽挨家挨户地调查,逐个走访,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生活。他意识到,“依靠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家只是蹭一时的热度,并没有从内心真的想来这个地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张润泽将走访与扶贫相结合,针对走访的各个地方,提出一些扶贫政策,当地政府也借此契机,展开了三下乡活动。此外,他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粮食安全问题,做重点调查,走访北大荒集团的粮仓,与农民深入交流,对当年土地分割的案子开展模拟法庭,这些实践经历让他对粮食安全等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张润泽在井冈山神山村做实践
除了实地调查外,张润泽还担任甘露公益协会会长,利用寒暑假实践去贫困地区支教。家访过程中,他了解到许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一辈。老人们对孩子的学习虽是关心,却精力有限。于是,在每天的课堂上,张润泽尽可能多教授一些知识,并安排一些小测验,开展活动。
和孩子们的相处总是轻松又愉快。除了学习,张润泽也会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当时我们支教的时候,不管是教室还是教学设施,都不是很好,有些孩子甚至都没有课本。”为了帮助孩子们,大二学年,张润泽牵头为贫困地区开展众筹活动,与大连爱心联盟合作,通过网络,已经筹集四万余元,“现在已经用了两万为他们更换桌椅,课本钱还是不够。我们就举办捐书活动,尽力去帮助他们。”
话剧团的副团长、软件学院社会实践中心的副主任、优秀学生标兵……张润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在他看来,社会工作需细致,必须要为同学做出贡献,“社会工作不只是一项工作,它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作为领头人,张润泽深刻明白团队的重要性,“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只有所有人的心朝着同一个方向,切实为团队做事,这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团队。
攀登者往往会在攀登前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一有时间,张润泽就会在嵌入组的工位上学习理论,研究项目,迎着朝霞、同月亮相伴是他每天不变的旋律。大一的他,期末评奖只拿到学习奖学金;而后一年,张润泽继续沉淀、调整、勤奋,最终在大二学年获评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
耐心、乐于助人、有亲和力,是张润泽的朋友对他最多的评价。在朋友徐百江看来,“即使是在考试前这样紧张的时候,他也会认真解答我的问题,详细地给出步骤,让我十分感动。”被评为优秀学生标兵后,张润泽也从未懈怠,反而选择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我希望能把我身上一些好的东西都传播给别人,更好地带动别人。”
张润泽作报告与同学们分享经验
攀登者是无畏的,选定目标,便一直坚持下去;攀登者是柔软的,俯瞰众生,尽其所能,奉献于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张润泽都在攀登的路上,步履不停。
文字作者:王心穆、高妍
编辑排版:肖瑶
责任编辑:周学飞、任亭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