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文旅中国丨余丁:乡村振兴,美术赋能
中央美术学院 2022年04月13日

编者按  3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受文旅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余丁教授对《意见》中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部分进行了解读,“文旅中国”网站对《乡村振兴,美术赋能》进行了专题报道。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26036933.png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乡村振兴,美术赋能✦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除了提出总体要求外,特别强调了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的要点,在七大重点领域中,美术产业赋能排在了第四位。在《意见》中这一段表述总计261个字,五句话,可谓是简洁明了,概括又具体地描述了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

 

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乡村文化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壮大,巩固提升美术产业。

 

美术工作者是美术产业的核心力量,要调动各地区不同层次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关注美术产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意见》指出各级美术工作者是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带动者,各地应高度重视,充分动员广大的美术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国有着悠久的乡土美术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传统艺术资源,转化为美术产业,《意见》突出了美术工作者的引领地位。当然,各地应首先筑巢引凤,引进有能力、有水平、有意愿的美术工作者投身于乡村,促进各类乡村文化传统,向美术产业转化,把各地的书画之乡,木版年画之乡,农民画之乡,根雕之乡,石雕石刻之乡等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构建完整的美术产业链,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26305231.png

中央美术学院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雨补鲁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26441797.pn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26444662.png

设立雨补鲁艺术主题邮局及“央美创客”乡村店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29590406.png

中央美术学院河北涞水百里峡艺术小镇改造项目

 


鼓励各级美术院校、画院、美术馆在具备条件的乡村设立写生基地和展示基地,支持打造乡村摄影基地,提升乡村地区美术产业专业化水平。

 

围绕美术工作者和美术家是美术产业的核心力量,《意见》特别鼓励各地设立写生基地和展示基地。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写生基地,但大多数是民间和部分艺术机构自发建立的。对于写生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各级政府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无明确的政策支持;各美术院校和艺术机构虽不同程度的设立了写生基地,但此前并未把它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目的性不够明确。本次把写生基地、展示基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写进国家乡村振兴文件,使写生基地和展示基地建设有了更明确的合法性,不仅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予以支持,各专业院校,画院,美术馆也要把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美术家,美术工作者和美术学生的乡村驻留将极大的推动乡村美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乡村致富。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摄影是一个更大的产业群体,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意见》指出,要在乡村建立各种摄影基地,扩大了美术产业的范围;《意见》尤其强调,要通过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带动,提升各类写生基地,摄影基地的专业化水平,以确保美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0322333.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0323274.jpg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于响水湖写生基地授课期间,组织学生调研镇政府政策、记录老支书口述历史、走访乡亲住宅进行深入访谈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0432836.jpg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学生团队为渤海镇大榛峪村制作旅游振兴项目计划书

 

加大人才培训和扶持力度,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训本地人才结合起来,提升农民画师,雕塑师等人才的创作水平。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美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持续保障。《意见》强调加大人才培训和扶持力度,把引进和培训相结合,使美术人才从人才高地流向不同的乡村,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工作坊,以及举办各种展览美术竞赛来选拔地方美术人才,包括乡村画师、雕塑师,工艺师等等。各级艺术机构所设的写生基地、展示基地同时,应兼具培训功能,为在地的美术产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专业美术技能的美术产业从业人员。各类传统美术之乡,本来就有一定的美术群众基础,专业美术机构在参与乡村振兴应更多的关注群众美术工作者和业余美术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1075832.png

文化部与教育部于2015年7月联合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培训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随后,中央美术学院又相继开设了五期“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选拔培训优秀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120余人。(图为2021年高研班合影)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1139110.jpg



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部分课程海报

 


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

 

《意见》把加强美育工作和美学的普及作为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切中要害。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要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审美水平和创造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美育工作覆盖到乡村,将提升广大乡村群众的审美能力,将对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乡村造物传统现代化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等具体方面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意见》强调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广大乡村居民重视对于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对古村落、古民居,古桥梁等建筑遗产的保护。加强乡村美育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中“农村美”的重要基础。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1508645.pn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1500861.png

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的“东风韵”小镇,集生态农业、艺术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致力于打造高原艺术文化新地标。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2140803.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2144559.jpg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2146992.jpg

由著名建筑家雷姆·库哈斯策划的“乡村·未来”展览于2020年2月20日至2020年8月14日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该展览呈现了全球非城市化地带最为剧烈的变化。因独特的经济模型以及一系列在乡村领域的实验,中国乡村在全球非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国乡村新篇”构成了“乡村·未来”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出期间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运用到乡村规划建设,鼓励兴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尤其要以大美术的观念来看待美术产业。美术元素的广泛使用可以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如乡村规划、乡村文旅产品设计、乡村农业产品的包装和品牌设计等等。与此同时,把美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加强乡村建设中的审美韵味,提升文化品位,使得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意见》鼓励在乡村建设规划中包含相应的文化设施,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尤其是民间艺术和文化,特色,建立不同的文化设施。

 

/images/article/202204/202204130032534893.png

2022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出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


总之,加强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在这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即美术事业与美术产业的关系、专业美术和业余美术的关系、美术创作与美术普及的关系、美术审美与美术应用的关系。结合《意见》中的政策举措部分,可以看到“美术产业赋能”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和未来可能性。

 

相关推荐文章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