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诗画中国》丨带你走进古韵风雅的中华文化盛景
中央美术学院 2022年11月24日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059123740.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059179524.jpeg

 

11月2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第八期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延续了“诗画合璧”特色,展演《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李白行吟图》轴、《伯牙鼓琴图》卷、《簪花仕女图》卷、《唐风图》卷、《杂剧〈打花鼓〉图》页六幅传世画作,范迪安、康震、吴为山、撒贝宁等嘉宾共同带领观众走入诗情画意的中华文化画卷。

 

本期节目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作为《伯牙鼓琴图》卷、《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簪花仕女图》卷、《唐风图》卷品卷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颖生作为专家顾问,带领观众游历诗中世界,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共情于古人的知音之情,领略中华民族的服章之美、礼仪之美。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119045971.jpg

《伯牙鼓琴图》卷,元代画家王振朋所作,纵31.4厘米,横9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伯牙与钟子期

是一对千古传颂的至交典范

传说伯牙弹奏时

子期竟能领会

“巍巍乎若太山”与“汤汤乎若流水”

这两种琴中之意

在子期去世后

伯牙感到知音难觅

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119502777.png

 

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

元代画家王振朋便以此为题材

创作了《伯牙鼓琴图》卷

画中二人身处大自然之中

伯牙正用修长的手指专注地抚琴

好似已完全沉浸在演奏之中

子期则凝神静听

姿态像是正和着琴声的节奏打拍子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119568174.jpeg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

《伯牙鼓琴图》卷刻画得惟妙惟肖

既传达出古代高士的“形”

更突出画中人物内心的情感

奏者专注于弹奏

听者沉浸在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画家娴熟地通过白描来塑造

人物放松的、流畅的、交融无碍的情境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120000888.jpe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颖生介绍

王振朋所用的白描

很好地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画法

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

既连绵不断

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

画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

石块略加皴擦这些表现手法

突破了“白描法”的单调程式

不失为元代人物画的代表作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242543535.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243035191.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31118168376.jpeg/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31124540482.jpeg

《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清代冯宁所作,纵35厘米,横1050厘米,现收藏于德基美术馆

 

太平盛世,屋宇错落

百姓怡然,安居乐业

有道是“五马人生最贵,金陵自古繁华”

迷人眼的金陵盛景

引多少文人墨客心向往之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2448959.png

 

乾隆六下江南,必至金陵

写就“王气埋金秀且雄”

赞颂金陵的秀丽与雄壮

更有“试看负贩舆儓辈,都有谢颜徐庾风”

似乎贩夫走卒在此氛围下

都有着名家的气韵和风采

字里行间皆是乾隆对金陵的喜爱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001552.pn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087324.png

 

乾隆不仅为其题诗六首

还命多位宫廷画师

仿作宋院本的《金陵图》

希望以最直观的方式留存盛世景观

而这幅冯宁所作的

《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的真迹

来到了《诗画中国》的舞台上

画中人物活灵活现

有哺乳的母亲、赶牛车的农户、顽皮的孩童

甚至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红衣状元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122603.jpeg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到

风俗画的大长卷并不多

而这幅《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

为后世提供了画作样板

这种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性的大卷大轴

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遗产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241310.png

 

“每一个人都在埋头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就是幸福”

我们理想的幸福生活其实就在眼前

安居乐业、安宁祥和的烟火气自古有之

所有人都用伟大的双手

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284941.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14254457.jpg《唐风图》卷,纵28.1厘米,横814.1厘米,南宋画家马和之所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诗经》以其清丽细腻的文笔

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风情画卷

也以其丰富的价值意蕴

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含《秦风》《豳(bīn)风》等十五国风

《唐风》便是其中之一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344339.png

 

自东汉以来

曾有数位文人以《诗经》内容为主题

创作出易于理解的《诗经》图

但许多作品都未能流传下来

南宋画家马和之所作的《唐风图》卷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经》图

马和之精于山水人物也擅画花鸟鱼虫

他传承了吴道子的线条风格

人称“小吴生”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408555.png

 

马和之根据《唐风》十二篇

用图画还原了诗中描写的场景和事件

《唐风图》卷左图右诗,一一相对

令观者能更形象地明白诗文的含义

例如《蟋蟀》一图中

画面左下角的笔墨形似蟋蟀与落叶

象征着秋季的到来

生动表现出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等诗句的意境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487965.jpeg

 

《唐风图》卷形制完备、流传有序

拥有着“诗画合璧”的文人意趣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

《唐风图》卷中的画图

不只是对诗文的注解

而是通过视觉与形象的创造方式

更好地传递诗文中的意境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525901.png

 

马和之在南宋时期

用笔墨诠释了他对《诗经》的理解和想象

时至今日

文化血脉依然在《唐风图》卷中涌动不止

中华民族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从未停歇

也正是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的精神滋养

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18112542.jpeg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18317772.jpg《簪花仕女图》卷,传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绘画历史上

有许多展现女性形象的画作

“仕女图”便是其中典型

它以古代仕女为主要题材

描绘官员士大夫阶层女性的日常生活场景

表达端庄优雅的中国古代女性之美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3588494.png

 

这幅传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的

《簪花仕女图》卷

便以工笔重彩

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侍女一人

人物线条圆润有力

色彩浓郁但不艳俗

呈现出唐朝仕女的雍容丰腴与优雅美丽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4034386.jpeg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

《簪花仕女图》卷从两个方面

体现出中国绘画的高峰

一是它作为卷本的工笔设色作品

代表着唐代绘画所达到的顶峰水平

二是从题材方面来说

它将彼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程度尽数展现

同时也体现出

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自主自立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4093612.png

 

如《簪花仕女图》卷这般的

女性题材绘画

见证了各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女性力量

彰显出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的使命

对于我们探源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画作也以高绝的艺术水平与审美特征

不断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鼓舞我们承继前人智慧

创造文化新辉煌

 

/images/article/202211/202211222304137899.jpeg

相关推荐文章
教育兴 则国家兴
教育兴 则国家兴
下载APP